佛法要義 種 子(三)

    一個完整的佛法,必須具足體、用、相、境;如果只談體、談相,或者只談相、談境,或者只是談用,這四者不能夠具足的話,就不能表現出一個完整的佛法。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3期2014年10月刊

前一個時段談種子,從本有跟新熏,相互之間的因果關係少不了因緣法則,我想在這方面作一些比較詳細的解說。佛法中間,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很容易使人誤解,往往有的只談因果不談因緣,有的只談因緣不談因果。怎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譬如說談因果,作什麼因,受什麼果;談因緣就會把「三論宗」所講的所謂「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令人感覺到都是一些否定的說法。

 

一個完整的佛法,必須具足體、用、相、境;如果只談體、談相,或者只談相、談境,或者只是談用,這四者不能夠具足的話,就不能表現出一個完整的佛法。原因就是在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知道了種子是以「種子性」而言,也就是說這一個種子的本質。這個種子的本質,是業的,還是道的? 業的本質裡面又有差別,有善的、有惡的;道的本質有沒有差別呢?當然也有,譬如有正道的,有邪的跟外道的。

 

對業有善有惡的本質,大家不會懷疑,談到道,佛法中為什麼談有正道,還有邪、外道呢?以緣覺乘來說,緣覺乘的成就,不是只有佛教依於佛法修養而成就,其他的外道也可以達到緣覺的境界。還有些打著佛教的旗號,可是於理與行上不是依教如法,同樣也可以達到緣覺的境界,這種緣覺是屬於「附佛緣覺」,是依附在佛教的旗幟底下,事實上是一種偏離的,不能稱之為外道。道,除了正道也有偏的,還有外道,為什麼要這麼分辨?因為談因果、談因緣,如果只談業不談道的話,肯定的說只是一個﹁佛教」, 好像佛教講因果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只是在這個上面打轉。如果只在這上面打轉,會造成什麼現象?最多這一生做好事,種好因!那有沒有想過,這一生即使做好事種好因,來生能夠得到好的一個結果,還是在六道裡面輪迴,並沒有出離。

 

所以只談業來說因果,捨棄道來說因果的話,這在佛法上是一個最大的忌諱;因為業的造作跟道的修行,都是一個人的﹁我」在那裡造作行為, 如果說從業裡,要想顯現道的話,就必須要認識種子的問題。而種子的本身又關係到種性,也就是本質,常常會發現很多學佛的人,或者不學佛的人,就有一個相同的感受--我這一生不做虧心事,不做傷害人的事,一直都做好事,可是為什麼都得不到好報呢?這種理論任何人聽起來是有道理,可是以佛法來看,是捨棄了「種子」的認識,也就是種子於業的、於道的內涵。

 

 

如果只以因果關係來說佛法,捨棄因緣法則,就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人一輩子都做好事,反而日子過得不好,那些做壞事的人,反而在物質上各方面都很享受,就會變成這個現象。所以談因果,除了談三世因果,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只是以這三個時段來看,也要瞭解,如果沒有因緣法則存在的話,因與果怎麼顯現?因為不瞭解,有因緣法則的道理,就會認為我一直都做好事卻得不到好的果報。最多能理解,前世大概做了不好!所以就有人很消極,譬如這一生對某一些人,吃了一些虧,或者讓人家佔了一些便宜,自己就用一個佛教徒的心態就會說:「就算前一世欠他的,算了吧!」這不叫做因果;你怎麼知道你前一世欠人家的?如果知道前一世欠人家的,我告訴你,你的修養已經不只是四地菩薩了,已經超越了四地菩薩了。

 

有時候在佛法上面,開口因果、閉口因果,真正對因果,所謂的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說過去因,現在受果;現在因,未來受果,聽起來好像還蠻合乎佛法,但有沒有想過?以因果而言不是一因一果的原則,有的是一因多果,也有的很多因,只有一個結果,有的是很多的因,很多的果。除了一因一果,還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如果只看這些名相,不懂得因緣法則,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舉一個例子,一個作惡的人,殺人不眨眼,盡做壞事,現在這種作法,一定說是這一生所作;這一生為什麼會這麼作呢?說因為是前一世的惡的種子太多了,如果用這種方式來看,又變成前面所講的,過去世你都知道!其實,談因果關係必須要把握因緣法則;譬如一個人,這一生盡是做壞、傷害人,都是做一些不道德的,可是他的日子都過得很好。你要瞭解,他現在所享受的,那是過去所作的,他現在所作的,應該是未來要承受,為什麼?因為因果完成的一個概念,於因而言是業,這一種業就是一種業的種子,以種子性來講是業的種子性。如果知道了這種情形,能夠學佛,學佛陀的道理、方法,然後去修行的話,在這一生,本來一直都在作惡,就會調整自己,知道這樣作惡不好,來生會受很苦的果報,無形中就會去調整自己,因為已經做了的不可能改變,可是我們可以調整。

 

在前兩個時段都特別提到,種子性是不會改變的,可是在造作的時刻是可以調整,不好的轉變為好的,就可以提昇它。同樣,如果本來就是不好的,繼續做不好,甚至於做得更糟糕,也是一種提昇現象;這裡面,正面的就可以發現是屬於道,負面的就是屬於業。可是要瞭解,這一種道只能稱之為善道,不是佛道,為什麼?是轉惡為善而已。真要談到道的問題,必須要依於佛法,佛陀的道理方法照著去修養,才能夠先從業上面,使惡的轉變為善的,使善的能夠更好,如果要走向菩提道路的話,除了善行之外,還必須要有佛陀的道理方法,以概念而言,要有戒、定、慧三無漏學來幫助。如果沒有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一些緣境,可以讓你去接觸而引發原有的道種子的話,同樣只能隨業而轉,就不可能在業作中,調整為道行。

 

原來依於外緣關係到業,所作的都還是業,最多只是善與惡的差別,所以在業的中間,不管是承受過去的果,現在再造作因也好,如果有戒、定、慧三無漏學,佛法的幫助的話,這種外緣就知道要怎麼去修正自己、調整自己。經典上不是有一句話嗎?「轉煩惱為菩提」。怎麼去轉?不是因為學佛就不煩惱了,就可以轉煩惱而得到菩提,不是這麼解釋。要想轉煩惱而顯現菩提,是因為煩惱中有菩提,菩提必須要有一種力量來引發它,是講因緣法則的問題。

 

同樣是學佛的人,都是在業的道路上行走,最多只是善行,並沒有進入到道的行,道行必須從佛陀的道理方法,來做為外緣引發你的原有道的種子,如果沒有這種本有種子的話,可以重新開始來學習,因為有這種緣力,有這種佛緣的力量,同樣可以去重新開始,也不一定非有本有的菩提種子不可。因為菩提種子也可以重新開始來做一個新的熏習,這都是關係到於業有因果關係,可是在業作上面不管是造作也好、果受也好,它離不開因緣法則。

 

要想於道上把種子顯現,不管是已經有的或者是重新開始的,還是一種因果關係,也少不了因緣法則,是一個緣力的問題。為什麼?因為如來藏裡面所存在的業的種子也好,道的種子也好,都必須要有外緣的力量引發它,才會顯現。要不然人在煩惱的時刻,煩惱都來不及,怎麼可以轉煩惱為菩提?它一定要有一種外緣的力量,這種外緣的力量,如果是行於菩提道上學佛的話,就有戒、定、慧為你的外緣力量,就可以從煩惱中去顯現菩提,也就是從煩惱中間去認識瞭解而發現菩提,能發現就能表現出來,如果不能這樣,緣還是一種業的緣;為什麼?即使是學佛的人,自認為是修行的人,最多只是沒有惡作,是善行,要知道善行還是業。學佛的主題就是從業裡面去發現菩提,怎麼樣讓業清淨,使道能夠不斷的調整提昇。過去已經本有的, 不要認為我本來就有,所以現在就怎麼樣了不起!其實本來沒有,可以重新開始,一樣的可以得到。

 

因果,為什麼要談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要談三世因果?只是告訴你因與果的關係,有過去因,才有現在果,有現在因,才有未來果,它是一個因果關係。可是要談理法,必須要有因緣法則,就是剛剛講的,業的問題、道的問題。太多學佛的人,把善行當成是道,最後善非常多,而果報是到天道去享受,稱之為福德因緣;為什麼說福德因緣?善行還是業,所以還在六道裡面;要想突破六道,就要認識因果關係、因緣法則,去認識、瞭解、發現,而能夠突破。如果只談因果關係,再怎麼認識、瞭解,發現不到什麼,最後很可能就會如前面所講的:「我一輩子都是做善事,為什麼我過的日子不好?那些盡做壞事的人,為什麼反而比我過得好?」在因果上就會被迷惑了,因為不懂得因緣法則裡「緣力」的重要性。

 

所以,緣在佛法中,除了因與緣的關係,緣的本身有很大的差別。譬如依於因果所關係的因,相應於緣力,這是一個因緣法則,可是這個緣又是怎麼樣生起的?是你去接觸而有的,還是間接而有的?那又關係到所緣,除了所緣還有一個「等無間緣」。什麼是「等無間緣」呢?就是這種緣是不是持續不斷的?如果這個緣斷了,等於你的緣也就滅了。當然那一個因果的問題,也就會在中間產生一個斷滅的現象,即使這個緣不斷的都還是存在,還必須要有一個「增上緣」;就是前面談到,如果以業而言從惡而轉變為善,最多在善行上面並沒有增上,真正的增上,為善增上得再高,還是一種福德功德,將來所受的到天道去,承受天的福報而已;增上緣才是調整你,怎麼樣轉業而顯道,在道上面得到成就。

 

 所以緣力,我們要知道它不是單一的緣,如果因果關係搞清楚了,因緣法則也搞清楚了,就不在乎我本來有沒有;沒有,我可以重新開始,如果已經有,我就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在佛法上,就一個種子的基本理論上,總是產生很多疑惑,疑惑的原因就是因果關係跟因緣法則,相互之間必須要能夠融會貫通,才有機會去認識種子、種子性。為什麼有這種因有這種果?是關係到什麼樣的因緣?因為因緣有不同的因緣,這是我們必須要多下一些工夫去認識,在佛法上面才不會造成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