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探秘 (一之二 )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隨著色塵緣境去感應,只要是違逆的,一接觸之後,馬上感受就不好,就“不好受了!”緊接著煩惱生;所以學佛要有效,必然的一定要做想、行之間建立間隔的修養功夫,也就是因為“受亂”,所以要做到“正受”,才能夠入三昧。

  •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3期2014年10月刊

再看,這部經是「諸菩薩萬行」,“諸菩薩”是指所有的菩薩摩訶薩,也就是果位的大菩薩們;“菩薩萬行”基本上是以“六波羅蜜、四無量心”為出發點,呈現出來則是無量波羅密之萬行,裡面修養的境界相當高,非我們凡夫俗子揣測所能企及的;好比第一個波羅密行“布施”,就要做到像《金剛經》講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都是修行之最!

「首楞嚴」是一種三昧境界,其意涵是“一切事究竟堅固”;有一部經叫做《首楞嚴三昧經》,是講首楞嚴三昧根本的義理與境界及功德的,說明那定境只有十地菩薩幾近於佛了,才能夠進入。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聞首楞嚴三昧義趣,信解不疑,當知是人必於佛道不復退轉…;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唯有住在十地菩薩,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至於經中提到些甚麼呢?茲舉少義與大家分享:「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曰名意,白佛言:世尊!若欲得福者,應供養佛。欲得慧者,應勤多聞。欲生好處者,應勤持戒。欲大富者,應加布施。欲得妙色者,應修忍辱。欲得辯才者,應敬師長。欲得陀羅尼者,應離增上慢。欲得智者,應修正憶念。欲得樂者,應捨一切惡。欲利益眾生者,應發菩提心。欲得妙音聲者,應修實語。欲得功德者,應樂遠離。欲求法者,應近善知識。欲坐禪者,應離憒鬧。欲思慧者,應修思惟。欲生梵世者,應修無量心。欲生天人,應修十善。世尊!若人欲得福德者……、欲得一切功德者,當聞首楞嚴三昧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如說修行。」

其實“首楞嚴三昧”就是一種止觀法門,欲入首楞嚴三昧,當然必須先具足其充要條件,上面名意菩薩與佛陀的應機對話,就可見菩薩修行條件的一班了,只是菩薩應是具足了這些又超越了這些的。何謂“三昧”?昧要唸“默”,意即“正受”,其“受蘊是不亂的”,唯有入“正受”才能夠不亂。我們看我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像猿猴野馬,片刻不歇,我們的受是亂的,所以要修三昧,要修定、修止、修觀;正因我們的受是亂的,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隨著色塵緣境去感應,只要是違逆的,一接觸之後,馬上感受就不好,就“不好受了!”緊接著煩惱生;所以學佛要有效,必然的一定要做想、行之間建立間隔的修養功夫,也就是因為“受亂”,所以要做到“正受”,才能夠入三昧。

  再看“經”,中國字裡面講經是“不易的道理、不變的真理”;佛門裡有經律論三藏,以經記載佛陀的開示與道理方法而謂之“經藏”,所以老禪師建議《六祖壇經》改為《惠能大師語錄》以符實際。這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經是一個總名,前面19個字都是此經的別名,《華嚴經》提到法界有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經題也有總名、別名;“經”就是一個總名,它不是“律”,律是戒律規範,也不是“論”,論是菩薩們的心得報告,像《惠能大師語錄》就應歸入“論”;它是“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是此經的別名,這部經到底在講什麼?它的特點在哪裡?從經的別名就顯示出來了。

翻開經本的第一頁,這部經來自於哪裡?我們要讀這本經當然要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它來得非常艱難。經題下有幾行小字,「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烏萇國沙門彌伽譯語」;烏萇國在現在的巴基斯坦,「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這麼長的名稱在唐朝來講就是宰相,中書門下是兩個部門,左右宰相,清河在河南;他的那個時代,剛好是武則天臥病在床不能再做女皇帝了,這時候有兩派臣子,一派擁戴武則天、另一派擁戴唐中宗,房融是武則天那一派的,所以處在政爭的利害下,很用心翻譯出來的這部經,並沒有受到朝廷的重視。

《楞嚴經》是一部大乘佛教經典,全名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這部經是印度的國寶。那爛陀在中印度,是佛教大學,玄奘大師辛苦度過沙漠到印度就曾在那爛陀進修,但後來印度教興起後佛教道場都被焚燬了,經過幾次荼毒,最後象徵佛教興榮的那爛陀大學只剩下了斷垣殘壁的遺跡。本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可見這部經乃屬密教灌頂部的經典,經中楞嚴咒有其莫大之功德力,楞嚴咒心在密法裡即有名的大白傘蓋佛頂神咒。本經另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首楞嚴經》,據載,由般剌密諦在唐朝時傳入中國,經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譯成漢文。

  般剌密諦,中文名字是「極量」的意思,又稱釋極量,中印度人,唐神龍元年,在廣州制止寺(為廣州第一座寺廟,今光孝寺),翻譯了《首楞嚴經》。在《開元釋教錄》裡面提到,明朝憨山法師《楞嚴經通議》說「此經西域國王最所寶重」,是西域的國寶,嚴禁不許出境,般剌三藏欲傳到震旦(震旦就是中國),每次都偷偷的把它帶出來,但是每次又被抓回去,沒有如願。後來想了一個辦法,因為他修行很高,是位聖僧,他預料到將來的中國大乘佛法會興盛,不能沒有這部經,他要怎麼把這部經偷渡出來呢?他就用最細的白絲織出來的白[疊*毛](兩字合為一字),很細很細,然後用血書寫在上面,細細的字,然後把它捲起來。現在我們統計這部經約有七萬七千個字中文字,大約八萬字,他把這部原文經全部都用血書抄在白氈上面,捲起來,把自己的手臂割開塞到裡面去,等肉長好了以後,再偷渡攜出,來到中國。

  所以一切都是因緣啊!這個時候房融,就是武則天那時候的宰相,但是在神龍元年那個時候的政爭,武則天很信任張宗昌張易之兩兄弟,神龍元年時武則天病重,他們這一派就被推翻了,舊臣子擁護中宗,把他恢復為皇帝。二月甲寅房融就被唐中宗放逐到欽州(廣西),新唐書作高州,高州在廣東,但是他也在廣西待過,也在廣東待過,至於這個時間的情況並沒有交代清楚。後人學者研究的時候,就覺得時間地點連不起來,就認為“《楞嚴經》是偽書”,“不是佛說的,是偽書”;現在我們看這部經裡面講了多少深奧的道理,幾乎不是人間能夠聽聞得到的,還有好多珍貴的故事,人怎麼造得出來啊?!清朝以前都從未有人說這部經是偽書,只有民國以後這些學者出頭了,現在不是還有學者可以講經嗎,對不對?學者還可以講戒、講經,那完了!所以老和尚常講,只有三寶沒有四寶,這些研究經典的人,學者他把佛經當學術來研究,研究的結果說「《楞嚴經》很多地方有疑問」,「這不是真的經,是假的經」…,這種話絕對不能講!很多東西是依據經律論、依據戒定慧來的,佛陀講的話「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是不能亂講的!清朝以前沒有一個人說《楞嚴經》是偽經,民國以後的人才講是偽經,你看清朝的文人講“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一切的書都不值得看了,糟粕是喝酒的人才知道,酒是穀米或花果等發酵然後提取的,我們說酒釀,喝酒的不吃酒糟這些糟粕渣滓,他們要喝醇露,讓酒精在體內充分發酵,然後慵懶舒暢癱瘓、不省人事。

房融很有學問,他把這部經翻得很美,涵義又周圓,所以我們要研讀此經,看佛陀在這部經裡面當初講了什麼奧妙的道理!有時候文字程度不夠還沒有辦法講,我們在此只是大概的講一講,不講也不行;老和尚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如果不能夠把那個字句解釋正確,那真是罪過深重;譬如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你不能把“無”當成什麼都沒有;老和尚講:“無”不是什麼都沒有,是從有的突破。所以佛法的東西不能依文解義,要透過修行的境界,要有修行的境界才知道,它不是文字字面的意義;“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而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所以研讀經典難,好在我們的重點是“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