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

    色法完成時,心法同時形成,此謂之心色相應;心法的內涵即五蘊,五蘊作用完成,即心即我

  • 文:若知出處:解惑篇期數:293期2014年10月刊

問:

(一)、老禪師說:修行是在修理自己,接觸佛學至今已有八年,現在我變得茫然;我一位女同事未婚47歲, 一年多前接觸○○禪寺,因為她抽籤,籤詩顯示要她趕快修行,她現在星期一,二,四晚上都去精舍,星期六,日半天在精舍,中台禪寺或精舍只要有活動她一定參加,甚至請假全力配合,公司裡互動變少不再談笑風生。

我一位男同事已婚58歲,研究經典近三十年,熟悉每一部經典,退休已兩年,他在大岡山後山買了山坡地,搭了簡單的房子住在那裡,早上去xx寺找法師談論佛法,其他時間都在研究佛經,他說:佛教二千多年溶入了很多個人思想,他要研究三千年以前正確的佛陀思想,他勸我只要多讀經典,佛經沒有神通;布施,淨念只是人間福報,不是真正的學佛.

我的姊姊接觸佛教十年已受菩薩戒,她認為修行就是把自已的個性調整更好,她會參加法會,八關齋戒和上佛學課,但她有選擇性的,就是不要讓她花錢,俗又大碗的,所以我若做功德不敢讓她知道,或以多報少。

為了讓自己不造口業,話變得不多,上班時整個辦公室氣氛都很悶,我變得不快樂,是不是就如我先前告訴我那女同事:當妳的重心逐漸移到佛堂的時候相對的也從公司脫離出去; 但是那是我的十方世界啊!

答:

學佛須親近善知識,而且是真正的善知識,皈依、親近、學習,才能獲得真正的饒益。所以經中特別提出善知識難遇,是學佛二十難之一。人有幸與不幸,幸的話會遇到真善知識,在菩提路上修正因得道果,如果不幸,就會走很多冤枉路,其實這都跟自己的本願有關係;所以經有警語:「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今人學佛很自我,而學佛最怕就是自我用事,不肯虛心學習,不肯親近善知識,自以為是,盲修瞎練,當然會出問題;所以佛說眾生是可憐愍者。對你所熟識的人你會幫不上忙,但你自己不要慌,你更要精進學習,福慧雙修,提昇自己,充實自己,儲備能力,依於緣,轉業成道,你對你的朋友才能具有影響力,否則無能為力,只是窮操心而已,甚而自己跟著心慌,毫無意義。

 

千佛山方丈雲老禪師說:怎麼辨識自己學佛學得對不對?如果越學越快樂,越學越自在,表示你學對了;如果越學越計較,越學越不灑脫,越學越不快樂,越學越慳吝,請問你會不會對他的信仰質疑?

 

所以學佛人要發起正信正因,《圓覺經》有教後世學佛人如何發清淨願,經云: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問:

(二)、 常聽人說人死後八小時內不能被碰觸身體,其原因何在? 那,如果說幫亡者洗身或換衣服都不能? 即使活著的人我們有身體的接觸也沒有問題,為何反而死後摸他會造成傷害呢?

 

 答:人的死亡,是從他(她)呼吸、脈搏、心臟停止跳動的那刻算起,醫學上不知人有識神,但佛教資訊上,知道人的色身雖已死,識神卻尚未離開,所以尚有意識與感覺存在,而人死時體內四大(地水火風)分散,如風刀解體,非常痛苦,那經得起外力的碰觸!即使輕輕摸,相對亡者所承受的痛苦,那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所以會引發他(她)瞋心而遭惡道之報,因之臨終唯助念能利益亡者。至於為亡者洗身、換衣服,如能掌握時間,可於斷氣前為之,如果已斷氣,則最好待八小時之後為之。這是學佛者明事理之後,對亡者的顧念與慈悲。

 

問;

(三)、 我聽老禪師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第二十八章,提到有關意念的問題.意念究竟要如何修養它?意念的形成,是五根五塵相接觸後,意根參與而完成的一種認知.這種認知如何修養呢? 修養不是修那個我嗎? 因為我的生起,是必須心相應於色法,才能進入心法,這個心法的形成是因為我產生了分別,計較,執著... 這時候是最好修行的時候.。比如說[杯]是法塵,[茶杯],或[酒杯]叫色法... 意根只能知道是杯, 至於是茶杯或酒杯是我們人的我在那裏分別它,意根是辦不到的. 如果要喝水,茶杯酒杯都可以啊,甚至雙手或任何可以裝水的容器都可以...可是我所說的這些已經進入到五蘊裏的想蘊,修養想蘊我可以理解,但修養意念我真的沒辦法理解...請教授師為我開示.

 

 答:

所謂意念的修養,就是老禪師在《修行法要》裡面所提到的止觀法要,或說五蘊的間隔、五蘊間隔的妙用、學佛方程式等老禪師的心地發明,老禪師在《心之路》中說「五蘊的一次變化過程,即是一個意念的生滅現象」(26頁),所以所謂意念的修養,其實就是五蘊的調適,請先看老禪師的其他著作,如《老禪師的話》、《迴響集》、《解惑篇》、《休庵隨筆》、《心之路》等著作中,都會提到五蘊,其次可參考千佛山第二代師父們的著作中有關五蘊的介紹,此外可報名參加千佛山各道場的靜坐止觀班(依你所住區域鄰近之道場),或上其他課程時,再將疑惑提出來討論,經過互動會更容易領會。

下面先列一表,以示能所相應之後,“我”之所以形成之原理:

註:色法完成時,心法同時形成,此謂之心色相應;心法的內涵即五蘊,五蘊作用完成,即心即我。(例:我選用此杯喝茶──心色相應,此杯即色法,我選是心法。)這是很單純的可理解,如果換為人、事,人的五蘊反應則是複雜的(常人五蘊的作用一氣呵成,說明了意念的生滅是剎那迅速的,經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在這種情況之下,當面對一個色塵緣境之時,人常常是以業的自我-習氣去反應的,如此則屬造作輪迴,不得出離生死苦海;所以老禪師提出修行法要,行者當作意念的修養──五蘊的調適,此即千佛山之靜坐止觀法門,於想蘊、行蘊間建立間隔,把想轉為非想,於受即可改變,如此即獲意念的調整,朝此努力,可以轉業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