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之道第二十三集

經文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

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這一段經文談到成就如來或成佛,於修行者來講有什麼樣的差別?經典特別提到聲聞乘而後談菩薩乘。我們知道聲聞乘跟菩薩乘的修養境界不同,最大的不同點,一個是依於業報的苦的直覺感受,產生厭離的心態;一個是因業力的苦,知道只是淨業並不能達到佛的境界,必須清淨業,還要有一份願,也就是願力。所以“願”是兩者最大的不同點。

    首先來探討聲聞乘的修行方法,是依於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做為基礎,進而以“八正道”於現實生活中的要求;這是所謂四聖諦、八正道於聲聞乘整個修養的內涵。可以發現四聖諦也好、八正道也好,都是自我的修養,在佛法中經過這種修養得到了覺悟,就叫獨覺,也就是單獨的自己的覺滿。這是一種修行成道的結果,但這種結果最高只到阿羅漢,沒有成佛的機會,原因在哪?不是眾生都有佛性嗎?怎麼聲聞乘就不能成佛?先看聲聞乘在四聖諦法“苦集滅道”上怎樣下手?以及知見怎樣落實做實際的修養?其實前面談的“苦、集”,事實上就是談聲聞乘一些根基的問題;後面談“滅、道”是以八正道怎樣從根基上去做修養,而後達到最高境界的羅漢果。我們看苦集滅道的苦,在聲聞行者來講是因為業報的親身體驗,感覺這苦不好受,就會產生一種厭世的想法,覺得這世界這麼苦,活著一直承受苦也不是辦法,那要怎樣離於苦而得到樂的境界?因此就對世間的一切苦產生厭惡的心態。其實不只小乘根器或者只為自我打算的修學者,本身因為業力的關係,在受果報的時候,凡是世間的人都會相同的感受。只是一般面對娑婆世界雖然知道這苦,但並不說是苦,因為他認為苦中也有樂,所以經典會說眾生以苦為樂,那是什麼意思?

    明明這世界的一切關係到人,人很難做,關係到事,往往自己做不了主;當然涉及到自己感性、理性的情感的表現,更不是自己能把握得住的,所以就會產生一種什麼現象呢?覺得這世界太苦了!但是,為什麼說眾生以苦為樂呢?這不是修學佛法的人所講的,而是一般人才會以苦為樂。譬如民意代表與政務官的互動,當以民意代表的身份去面對政務官作質詢,他認為這是一種樂,但是當要競選民意代表的時候,他要付出多少?確實不能否認,競選的過程中,所有的付出也是一種苦,但是一旦進入到國會,有了這身份表現的時刻,就成為權力的滿足與名位上的表現,總是希望得到什麼、追求什麼,事實上他的職務所在乎的就是質詢政務官,如果以預算的審核而言,在行政機構是根據很多環境、很多的需要而編列出來的,當然編預算的人會有一種心態,怎樣把預算提高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利益,這也是一個正當的出發點。但是民意代表的看法認為這是浮濫的預算,因此就會減少預算,而行政單位也好、民意代表也好,出發點原本都不錯,行政單位是為了政令,為了老百姓能得到更多好處;民意代表呢?認為預算不可以浮濫!因為都是納稅人的錢,他們要看緊政府的荷包,此中以個人的出發點來講,都是一種善意,但是問題不是在預算的浮報或減少,真正另外的苦,往往不是在行政機關或民意機關可以直接體會到的,要等到什麼時候?問題發生了,結果發現為什麼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當然也有一些人為的情形,所謂“人心不古”的貪污現象,或者很多弊端,所以有很多是人為的因素,不能只從表相看,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在乎一個結果!

    編預算是為了建設,為了老百姓;審查預算也是為了建設與老百姓,這都不是問題!但是預算也好、審核也好,不是多或少的問題,而是實際上發生的效用如何!我們曉得發生的效用若是好的話,當然我們也知道錢愈多,能做的事愈多,但是另一方面卻感覺花出去的錢愈多,老百姓繳的稅並不會減少,同樣老百姓的稅還是要付出那麼多!所以要用比較節省的方式去刪減預算。雖然老百姓付的錢要照顧,但是如果談建設、談社會福利、談老百姓的利益,真正得到的饒益,會發現老百姓實際上究竟得到了多少?然「世間的事沒有盡如人意」,總是有個人的看法,某一方面看起來不錯,某一方面卻認為不好,這當中不管講不錯或不好,真正講起來,有沒有發現那個苦還是在一個“個人”的苦,而不是行政機構、民意代表以及老百姓自己的感受,所以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個人感受上的苦,那什麼時候會感受到這苦?譬如付出稅金的時候會感覺很苦,如果自己現實生活中過得很不好,也會感受很苦。但是為什麼以苦為樂呢?因為往往從此中可以得到另外的利益,什麼利益?譬如貪污、關說的問題,以及把老百姓擺在一邊,只求達到個人的利益,這種個人的利益,得到的人是樂,但是事實上有多少人在受苦?是用這種方式來說以苦為樂。

    我們曉得,苦並不是一下完成的,或者一個苦的表現就代表一切的苦,因為苦集滅道的苦,這苦是慢慢累積起來的,以及各種不同的因素組合起來的,苦的形成如剛剛前面講的,所謂集合而成,是集合各式各樣不同的因緣關係,所以它不是單一的。可見苦是個人的感受的苦,但是絕不是自己一個人形成,可能涉及到環境、社會型態,涉及某一些政策或某一些人的心態,種種都有關係。再舉一個例子,一個三口、五口人的家庭,如果只有一個人賺錢的話,要養五口之家當然不容易,就必須賺更多的錢才能使家人的生活過得更好。如果以本分而言,一個人賺錢收入固定多少,大概這家庭就能過什麼日子。如果希望大家過得更好,就必須有更多的收入,那就得想辦法,為了要增加收入,可能就會發生很多問題,其中可以發現以苦為樂的現象。如果守本分、收入多少,怎樣過日子就好,這不叫以苦為樂,這是一種心安理得的日子,無所謂苦不苦,而是依於你的能力,只能得到這麼多;但若你有一種想法,希望大家過得更好,當然就少不了要超越你原來的收入,而想得到更多的收入就要想辦法,因此你得到了額外的收入,家裡也過得比以前更好,但是有沒有想過?一旦這些收入來路不明,可能犯法,這一種苦的顯現,你事先就不會想到。最初是希望大家過得更好,但是你的行為看似爭取了更多,其實最後承受的是一個苦果,這也是一種以苦為樂的現象。

再用一個方式來看,譬如有人有一些不良嗜好,就以喝酒來看,最近酒醉駕車出事的特別多;喝酒的時刻當成是歡樂、滿足,在得意忘形的情況下,一旦酒醉發生車禍,不僅自己受到傷害,可能還傷害到別人,開頭或許歡樂,認為是享樂,在得意忘形之下發生問題,苦就顯現了!這也是以苦為樂的一種現象。所以以苦為樂,不要用文字上的順序去看,譬如說藥是苦的,吃了藥病就會好,那不就樂了嗎?這不叫以苦為樂,不能用這種方式去看。以苦為樂的方式是「依於自以為樂,事實上得到的結果是苦」,以苦為樂是這種解釋。因為這是以集合而成苦的一個理論,而聲聞乘面對這些苦也知道集合而成,但是他承受不了,他也知道一切的理論;譬如樂是暫時的,苦反而是長久的,在這觀念之下就會想到:「我怎樣才能脫離這種苦?」因此就有所謂離苦得樂的想法。

那要怎樣脫離苦?首先要有方法,這就是後面講的滅與道的關係。所以談苦集滅道,前面是談苦,後面談道,可以說前面的苦是以業而言,後面的道是以八正道而言。可見要建立八正道的修養才能消滅其苦,但是這道理我要特別做詳細的分析,為什麼修養八正道可以消滅苦?是不是修養八正道就可以淡化業報,甚至不受報?不是這麼解釋!苦是現實中已經顯現的果才叫做苦,未現果之前即使有苦的因,並沒有受報,未感報之前你並不知道那是苦,所以這苦是已經顯現在過程中;如果有八正道的方法與修養,面對苦就可以消滅自我感受的苦,要怎樣做到?譬如八正道告訴我們在思惟上,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苦果,可能是情緒化,或一種意識形態,也可能是一種自私的心理。如果經過正思惟的話,這苦果即使會發生,也會淡化很多。

    當然八正道法不是以一個法就可以消除苦的,因為它有八種不同的方法,怎樣去運用而能消滅其苦?譬如“正命”就是維護生命的方法,這維護生命的方法不是使我們命更好或是不好;假使你受的是一個苦果,要了解是什麼樣的苦果?因為一個作奸犯科的認為:不是我要這麼做!是受環境所逼。那八正道裡又有一個方法叫作“正業”,如果你把一切歸之於不是你自己要這麼做,是環境所逼,那你對正業與正命這兩個就完全沒有修養。因為依正業而言,業,是一種行為造作;命,是你承受果報時的一種現象,不是說命中注定了,而是當你這生命現象產生苦果的時候,你的行為…,譬如從事什麼行業、什麼工作都不管,那是因為你所行不正才會產生這種問題。再看依於苦的果,不管你受什麼樣的苦果,如果八正道都做了修養的話,而且也建立起知見,在面對現實的時候也不斷的去運用,不斷的使它發揮效果,那苦果就會消失。再次強調,這苦是已經顯現出來的,所以說苦是果,不是談苦的因,是苦果已經顯現了,我們才有機會用八正道怎樣去面對苦,即使是苦也不會為這苦再去造業,去承受那苦果。

    當然要去承受一定要有方法,所提的就是八正道法,從這四諦、八正道的原理原則來看,為什麼聲聞乘不能成佛?因為他對苦的承受有一個想法,如果這苦空掉了我不就快樂了嗎?他是這種觀念的,而這觀念的建立又是來自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所發生的問題。眼睛看到跟自己有關係,顯現苦果;耳朵聽到涉及到自己,會生起苦果;所以談聲聞這名詞,一個是苦的形成是來自見聞,就是看到的、聽到的形成這種苦果,才叫做聲聞。還有一種是因為苦的現象是這麼形成的,本來就是如此,但是談到八正道法,是告訴你怎樣去面對四聖諦,而完成你對苦的認知。所以依於這些小根、小器,或者聲聞乘的來講,除了苦的果從見聞中有這能力知道,但是八正道法呢?聲聞乘沒有這種能力,他需要佛法的教化慢慢去修養才能做到。

    佛陀的教化以聲聞乘來講,他是聽聞佛陀所說,然後用眼睛去看,從見聞中而得到佛法,但他是侷限在一個範圍之內的見聞所得,八正道法比較容易去把握,不需要有另外的一些什麼,好比談菩薩乘才會涉及願的問題,“願”是一種發心,是為眾生、為別人而發的叫做“願”。但是以聲聞乘來講他也有發心,他發的是什麼心?說是菩提心可以,說是道心也可以,但是沒有願。所以往往他侷限於只是憑看到的、聽到的,而承受這些果,就是憑看到的、聽到的怎樣去使這些苦果消失。所以從看到、聽到的這種見聞而言,才叫做聲聞。因此講聲聞行者可以說是從見聞中去感受苦果,從見聞中去學習道業,這中間就是少了一個願。所以我們常講要發心,發什麼心?發菩提心啊!沒有錯,聲聞乘就是一個標準發菩提心的人,因為要成就道業一定要發菩提心,但是如果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僅僅發菩提心成就道業還不夠,所以那是菩薩的一種修養的方法。從這裡可以發現為什麼聲聞乘不能成佛?聲聞乘最高的果位是阿羅漢,從前面的三個果位來看,這一生他要去依教如法,就是依四聖諦、八正道法去做,去過這一生。但是過了這一生,來生是不是能夠真正脫離苦?要看擁有的業還有多少?若這一生不能成就阿羅漢,只修養到某一個程度,可以再來一生,就是第二個階段。那到了第三個階段呢?就經過這一生,把這苦的問題以及道的問題完成了,不再來娑婆世界了,就可以直接成就阿羅漢。為什麼講聲聞四果應該說是三向一果?因為不一定要經過三個階段才能成阿羅漢,第一個階段也可以直接成為阿羅漢,如果你修養得不夠,那就必須要第二個階段才能成就阿羅漢,如果修養得還不夠,那就必須進入到第三個階段才有機會。但是任何一階段只要達到那種要求,合乎那些條件,就可以直接成為阿羅漢。所以稱為三向,向什麼?向阿羅漢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