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探秘 一之四

天台宗智者大師,他作了止觀《摩訶止觀》,書成後他遇到一位印度和尚,印度和尚跟他說,你的止觀跟《楞嚴經》講到的止觀要義大致相同,有不謀而合之趣。所以智者大師日夜遙拜,希望看到《楞嚴經》,但是至圓寂都未能如願,可見這部經很稀罕,今人能見到此經得好好珍惜。

  古人說,這部經文太艱深了,要有程度才能看得懂,所以將來最早滅的就是這部經,最早消失的、失傳的就是這部經,為什麼?文字艱深,越來越少人懂、越來越少人看、越來越少人修,這裡面很多都是根本修行的要義、根本解脫的方法。到了末法時代,將來經只留下一本──《佛說阿彌陀經》,好像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了一樣,到最後就留下這部經,其他的經慢慢一部一部就會消失了。但是末法時代什麼時候來臨?我們佛弟子希望正法永住,正法永住就是佛陀的精神永在、法身舍利永在。

所以我們人人都有護法的任務!「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介紹我們所知道的,要去維護。所以今生沒有出家,來生要出家,還要發願弘揚佛法,要正法永住,正法只要永住的話…這個“正法、像法、末法”,它不是經中所說的一萬年、一千年,那是一個概數(概念之數),不是一個實數。就像三千大千世界一樣,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不是實際的數目,三是多的意思。“正法、像法、末法”也不是五千年、一萬年這樣的數字,它也是個概數。我們現在離佛近兩千六百年了,是像法時代,佛陀不在了,佛陀在的時候當然是正法時代,可是老和尚給我們個觀念說,「正法時代也有末法」,為什麼?像提婆達多,還有佛陀的兒子,佛陀有兩個兒子(更正:三個兒子),一個羅睺羅、一個是善星比丘,善星比丘很不孝,扮演正反兩個角色,以後有緣再說。羅睺羅是十大弟子之一,密行第一。

家師上白下雲老和尚說:「正法時代有末法,末法時代也有正法」,我們只要守住佛陀講的道理,一代一代這樣傳下去,傳燈,掌握住真正的修行法要,不要去羨慕人家修到馬上得到神通,有神通變化,不要羨慕那個;依照正法的道理,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老老實實去走,正法就在眼前!所以我們佛弟子每個人都有義務,希望佛陀正法久住!普賢十願「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這都是我們所該做的。所以我們佛弟子每天早上,三皈依完了之後,就可以做這個祈求──懺悔、隨喜、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這麼一來你常常跟佛打交道,你的意念就會與道相應、不會與業相應,否則你問問自己:「我的腦海裡面常常是什麼?我的意念冒出來的是什麼?」你問問你自己意念冒出來的是什麼?佛法佔多少?世間法佔多少?世間法跟佛法能不能融合?要能夠融合!

  繼續《楞嚴經通議》:「今幸古今解者十餘家,義疏闡幽,發明殆盡,方今緇白入此法門者不少,而學者暨視為等閒,豈知佛法之難遇哉?」

  能夠把艱深的義理著述出來,隱幽、隱藏在內的解釋清楚,把隱含義理發揮得非常完全,在今天這個時代緇白(即緇素,緇衣即黑衣,指出家眾,白衣是在家居士)進入這個法門的人不少。這都是疏義《楞嚴經》人的貢獻,瞭解《楞嚴經》在講什麼,讓他們有一個法門可以入手,依據如法去修;但一般做學問、不懂佛法的人卻等閒視之,真是可惜,要知道佛法是千載難逢的呦!而現代竟還有污衊毀謗的,把《楞嚴經》當成偽經,怎麼知道佛法難以值遇?!

  出家人首先就有個戒律,不能妄言,「你怎麼能說佛說的不是佛說的」?我們怎能做這種事?所以在清朝以前,說佛法都是出家人說,沒有在家人說佛法,若有也只是把《楞嚴經》等閒視之,但沒有出家人污衊《楞嚴經》,今天把佛學當成學術來研究,居然說,依據一些不可考的東西,說《楞嚴經》是假造的,這不可以耶,將來不曉得什麼罪過?

  今天只能講些大前提,楞嚴探秘還無法進入經文正式的內涵。有人說佛經從道安法師之後,把一部經很簡單的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三分,最前面一定有個序──序言,介紹一下這部經是怎麼來的,我們說「六事通序」,所謂的「六成就」──「信、聞、時、主、處、眾」,其實這個「信、聞、時、主、處、眾」就是依於文學的原則,五個W──人事時地物來的。因為佛經不需要講「物」,佛經是要講「理」,所以「信、聞」就是取代「物」。

每部經都要講「信、聞」,為什麼?「如是我聞」!阿難是侍者,經典結集的時候,那些長老比丘叫阿難上台,阿難有什麼資格上台?阿難本來沒有資格上台,偏偏迦葉尊者就把阿難找來,因為阿難是佛陀的侍者,每一次法會都跟在佛陀身邊,你聽的最清楚啊、阿難多聞啊,又博聞強記、過耳不忘,記得清清楚楚,非得要他來。後來迦葉尊者在所有的大比丘前糗他:「你還沒有成道」,舉出六件事情數說阿難的罪過,這在《大智度論》裡面有提,阿難好委屈喔;這是很有趣的,因為迦葉尊者要用這種激將法,在大眾前給他難堪,把他趕出場,你修證了再回來,我們這裡都是阿羅漢,等你修證了再來參加這個結集。迦葉尊者數說阿難六樣過失,阿難一一都說「因為我要做侍者」,做侍者你不能證羅漢,你是聖僧的話你就不能做掃地啊、倒水啊這種服侍他人的雜務事,若是聖僧就有「應供」的資格,不能做這種凡夫俗子該做的事。結果阿難就回去了,這個我們要知道,迦葉尊者跟阿難的關係,這是要刺激他有這個因緣,結果阿難回去後當天就用功,用功到好累好累,剛要倒下去就開悟了,證到了羅漢,就趕緊回到耆闍窟,敲門,但是尊者不給他開門,問「你是誰啊?」「我是阿難!」「你證道了嗎?如果證道了,就從鑰匙孔進來」;阿難就真的從鑰匙孔進去,因為他證到羅漢就有神通變化了嘛,他就從鑰匙孔進來參加這個經典結集的大會。

因為阿難每一次法會盛會都跟在佛陀身邊,所以就由他宣說每一部經,再經由那些大比丘來印證,“在場的人有哪些人聽到了?當時佛陀是不是這樣說的?”所以每部經都有「如是我聞」做開頭。

  可是「如是我聞」開頭不是指阿難一個人喔,「如是我聞」是表示佛弟子眾──我們是聽佛陀宣揚佛法道理的見證人,每一次法會的時候,我們是如此聽到的。而這個「如」不是單單的如此而已喔,老和尚講這個「如」就包括兩個意思,佛法裡面的「如」,一個是「圓滿」一個是「成就」,光「如如」兩個字,一個是「圓滿」、一個是「成就」,他是有修養的呢!有修養才能達到這個境界,不是我們說,「如、就是如此,就是像」這麼簡單喔!一個字一個義啊?所以“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要經過修養以後才能詮釋裡面的含義內涵,所以老和尚才講,為什麼說“專業修行人”,因為他有那個環境;他摒除世間一切的雜務事,一切世俗的緣,他專心去做他的修行,去體會他的經驗,去體會佛陀所說的經驗,他才有那個時空環境,就像我們現在在外面忙,很多時候閒下來時,真的很累,要入三昧、入首楞嚴三昧,談何容易!

  在《楞嚴經》第八卷有講到,《楞嚴經》有另外一個別名,以後會講到。那首楞嚴呢?它的涵意是“一切事究竟堅固”。那麼我們先瞭解《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楞嚴經》這個經之後,還有一部經可以參考,那就是《首楞嚴三昧經》,裡面講到首楞嚴三昧的內涵,它的成就,它的高超,那要十地菩薩才能修到的。首楞嚴三昧,那是佛德堅固、諸魔不能壞,“一切事竟者”,表示已經達到佛的修養,十地菩薩就是佛鄰位,八地九地都還不行,要十地喔,“佛德究竟,萬行之總稱”。

  《涅槃經》二十七提到首楞嚴三昧的五個名字:「一者首楞嚴三昧」,「二者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的內容啊;「三者金剛三昧」不動;「四者師子吼三昧」,要方便說法,不是亂叫的,要振聾發瞶;「五者佛性」,「隨其所做,處處得名」。《首楞嚴三昧經》裡又說:「爾時世尊復告堅意,是首楞嚴三昧,隨在郡國城邑聚落精舍空林,其中諸魔魔民不得其便」。你能夠進入到首楞嚴三昧,你就不怕魔干擾。像佛陀入定魔來誘惑他,他不為所動,因為他有般若波羅蜜的力量,能夠粉碎一切。因為他能夠透視到這些都是虛幻的,都是幻象,他就能夠進入如如不動的實相,就是清淨堅固的,一切事究竟的。所以他有一種堅固的法力,一下就粉碎一切的幻象。

  「經」梵語修多羅,契經之義,指「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晉朝道安法師把一部經很簡單的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層次,確實很高明,同時也符合佛意,因為玄奘大師帶回的天親菩薩所造的《佛地經論》中也有同樣的看法,所以古來有「彌天高判,今古同尊」的美譽。彌天就是東晉的道安法師,東晉名士很多,有個名士去拜訪道安法師,一見面說我是「四海習鑿齒」,道安法師隨口回說我是「彌天釋道安」,自古以來成了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