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五十六)

    通常我保健眼部時,會先局部取穴,也就是先取眼部四週的穴位,然後再取各經絡的利目穴,來加強保健的效果,例如加按大腸經的臂臑穴、小腸經的養老穴、及膽經的光明穴,通常保健效果也還不錯。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03期2015年10月

十二原穴歌

 

太沖原肝丘墟膽,心包大陵胃沖陽,

太淵肺而太溪腎,京骨之原本膀胱,

神門心兮太白脾,合穀腕骨大小腸,

三焦要從陽池取,十二原穴仔細詳。

 

原穴是五臟六腑元氣的出入口及匯集處。一般談到氣,會提到天、地、人三種氣,天之氣來自空氣,也就是我們呼吸的清新空氣;地之氣來自各種植物,植物的根吸取地面的營養,而人透過飲食,吸取地氣,也就是水穀精華;而元(原)氣來自腎,是人生下來就具有的,它來自父母,有人形容腎存元氣就像一罐瓦斯爐(元氣爐),用完了就沒有了,故一生之中要謹慎保用,切莫經常性的過勞,調動元氣來支應是得不償失的。十二原穴歌陳述了各經絡的原穴:肝經的原穴是太沖穴,膽經是丘墟穴,心包經是大陵穴,胃經是沖陽穴,肺經是太淵穴,腎經是太溪穴,膀胱經是京骨穴,心經是神門穴,脾經是太白穴,大小腸經分別是合穀穴、腕骨穴,三焦經則是陽池穴。原穴具有調養五臟六腑的功能,因此要仔細端詳探究,尤其是五臟的原穴,如圖一所示,更是調養身體的要穴。

 

太淵

大陵

神門

太沖

太白

太溪

(腎經)

 

圖一 五臟原穴圖

 

 

在實際保健上,我用的最多的原穴是肝經的太沖穴及脾經的太白穴。保健肝經最好用的穴位就是太沖穴,若太沖穴不通,肝經就會失去調節肝氣的功能,而肝氣調節全身的氣機,氣機不順,在頭部就容易產生頭暈、失眠的現象,在胸部就容易產生胸悶,在腹部就容易產生腸胃悶脹的情形。在穴位保健上,有所謂“四關”之說,指的是兩手的合谷穴及兩腳上的太沖穴,當人感到全身不舒服,又不知道不舒服在那裡時,可先按揉左右這兩個穴位。太白是脾經的原穴,它是保養脾經的要穴。例如,老人家脾經較虛弱,有時常流口水,脾主肌肉,開竅於口,故流口水可能是因為脾經較為虛弱的關係;“五臟化液,脾為涎,口為脾竅,涎出於口”,當脾臟虛弱,口水有容易外流的現象,像有人睡覺時常流口水,也可能是脾經較為虛弱的緣故。有一次,我去幫八十幾歲的阿姨保健,看到她不斷的流口水,於是我就按揉她左腳上的太白穴,按了約一、二分鐘後,流口水的狀況有緩解,這時她的手指向右腳,於是我再按她右腳上的太白穴,口水也就更少了。當然脾虛不是一天造成的,用太白穴來對治經常性的流口水,也不是一蹴可幾的,除了經絡保健外,生活上更要符合養生之道,最好是找醫師好好的治療,以“三分治、七分養”的方式,將脾虛的狀況扭轉回來。至於老人家的脾虛,調養也是十分重要的,多按各臟腑的原穴,不失為一個不錯的保健方式。

 

十五絡脈歌

 

人身絡脈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數,

 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裏,

 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

 手陽明絡偏曆當,手少陽絡外關位,

 足太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記,

 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記,

 足少陰絡名大鐘,足厥陰絡蠡溝配,

 陽督之絡號長強,陰任之絡名屏翳,

 脾之大絡是大包,十五絡名君須記。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經脈為主幹道,在人體為縱向,手三陰脈(肺經、心包經、心經)由胸走向手,手三陽脈(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由手走向頭部,足三陽脈(胃經、膽經、膀胱經)由頭部走向足部,足三陰經(脾經、肝經、腎經)由足走向腹部,形成一個循環。絡為氣血支脈,縱橫全身上下,有大有小,其中較大的,而與十二經脈、任督兩脈相接的稱為絡脈或別絡,最小的則稱為孫絡。“針經指南”提到:“絡有一十五,有橫絡三百餘,有絲路一萬八千,有孫絡不知其紀”,可見經絡在人體的複雜性。

 

十五絡脈是十二經絡及任督兩二脈的主要分支,其中脾經另有一條大絡,合為十五絡脈。這十五個主要的分支,各有一個穴位匯集了各絡脈的氣血,並可供調節絡脈氣血之用,稱為十五絡穴,也是經絡保健上不可或缺的要穴。在十二經絡方面,手太陰肺經的絡穴為列缺,手少陰心經的絡脈是通裏,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是內關,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是支正,手陽明大腸經的絡穴是偏曆,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是外關;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是飛揚,足陽明胃經的絡穴是豐隆,足少陽膽經的絡穴是光明,足太陰脾經的絡穴是公孫,足少陰腎經的絡穴是大鐘,而足厥陰肝經的絡穴是蠡溝。在任督兩脈方面,督脈的絡穴為長強,任脈的絡穴名為屏翳(鳩尾);此外,脾經另有一個絡脈,其絡穴是位於腋下的大包穴。

 

在實際保健上,我較常用的絡穴是肺經的列缺穴、心包經的內關穴、胃經的豐隆穴、膽經的光明穴,及脾經的公孫穴,如圖二所示。十二正經的絡脈在經絡保健上有二個主要的作用,一是連繫表裡,可調動二條經脈的氣血;二是它另有一條通往臟腑的途徑,當經脈不通時,絡脈可直接調理各絡穴所連屬臟腑的氣血。例如心包經的內關穴,當心包經不通暢時,按揉內關穴有緩解胸悶、心悸、氣短的作用。

 

列缺穴是感冒時必取的穴位,它是肺經的穴位,也可調動大腸經的氣血,因此按揉時時間要長一點,以中等力道按揉二、三分鐘,保健效果通常還不錯。胸悶、呼吸不順暢時,內關穴是必取的穴位。有一次,我去探望老朋友,他的太太因車禍人不太舒服,坐在座位上是挺著胸的,否則呼吸會不順暢。於是我先按她左手的內關穴,按後她舒服多了,坐著也比較自然了,然後我再按揉她右手的內關穴,結果一開始以中等力道按揉時,她大叫了一聲,並立刻放開我的手,是一個標準的“滿痛拒按”動作,可見邪氣堆積在心包經的嚴重程度。於是我改以較小的力道繼續按揉她右手的內關穴,再逐步加大到中等力道,一、二分鐘以後,她覺得心臟舒服多了,也坐得更自然的,還起來自由走動,使我見識到內關穴對胸腔的調理作用。

 

胃經的豐隆穴有“化痰穴”之稱,是化痰的首選穴位(足三里穴也是常取穴位),它可透過理氣的作用,化解有形、無形的痰。有一次,我北上去看一位八十多歲的長輩,她坐著談話時,不斷的咳出痰來,並不斷的拿衛生紙去擦嘴巴;於是我就先按揉她左腳上的豐隆穴,約一、二分鐘後,痰果然少許多,拿衛生紙的動作也少多了,可見豐隆穴的及時化痰效果。當肚子悶脹不舒服時,公孫穴可說是首選穴位,此外,脾經的陰陵泉穴、心包經的內關穴也是常用穴位。對肚子不舒服的狀況,通常按揉公孫穴一、二分鐘,會有緩解的效果,只是公孫穴在骨縫間,一定要按到骨縫,而且需要多按一點時間,才會有保健的效果。至於膽經的光明穴可用來保健眼睛,是一個遠治的利目穴。通常我保健眼部時,會先局部取穴,也就是先取眼部四週的穴位,然後再取各經絡的利目穴,來加強保健的效果,例如加按大腸經的臂臑穴、小腸經的養老穴、及膽經的光明穴,通常保健效果也還不錯。

 

光明

豐隆

公孫

列缺

內關

 

圖二:保健常用絡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