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50境用四分

    其實從表相看無法知道裡面的成分內涵的話,說不定它是一條白蘿蔔呢!它是另一種品種,呈現的是紅顏色,認為就叫紅蘿蔔,最後這種自證分還是不可靠!還要證明你的自證所得的是肯定的,才算是境用四分的完成;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5期2015年11月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現在介紹的是“境用四分”。談四分,真正講只有相分跟見分才是重點,因為自證分、證自證分是從相分、見分上,經過認識到了別而完成的。此外,還有一個“四分漸次”,是講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一個順序而已,但是以這種順序講“相分”,不一定要經過“見分”才有“自證分”或“證自證分”;只講相分也可以談自證分、證自證分。所以四分漸次倒不是很要緊的,只是把這四個加以說明,事實上這四分是兩個作一個,從認識到了別,最後肯定,可以說“自證分”就是認識了別,“證自證分”就是肯定。肯定什麼?認識什麼?就是認識相分跟見分,這是講“境用四分”。前面的見與相是“境”,生起的作用就是“自證”跟“證自證”,這一點能把握住的話,於唯識的境用四分,怎樣去作熏習或深入探討,或為人解說就方便多了。

 

首先看“境”,“境”講境界、環境,其實“境”就是內涵;譬如眼睛看到的,經過六識,也就是意根進入之後就會產生緣境,這緣境是什麼?是緣於外面的色塵而形成的。這色塵有什麼內容?並不是眼睛看到了就可以肯定,因裡面有它的內涵,是來自第六意識的分別而起的。談“用”是指作用,如果不去探討內涵的作用,等於說「這跟我有什麼關係」!事實上唯識學從法相的建立到認識、了別而後肯定,並不是憑空的。譬如“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只談概念就不知道種子的內涵是什麼?意境如何?所以境是講意境,因為第六識進入前面的五根五塵,生起的境界就是內涵,絕不是一般人說的:「修養到什麼境界」?因為修養到什麼境界那是一個概念,必須要去探討它的內涵。譬如:內涵裡面有好的、有不好的,也有非常好的,分別成一些等分,所謂:極品、最好的,甚至還有精緻的,其實這都是內涵,這內涵就是意境;那怎樣肯定是極品?或只是一個普通的東西?舉例來說,誰也無法把握鑽石的真假純度,但是一顆鑽石擺在珠寶店裡,它一定都是極品或最好的,或比較次等的。如果買了一顆極品的鑽石後,感覺手頭上不方便,再把鑽石賣給別人,一般就叫做「二手貨」,二手貨一定不同於原有的極品,事實上鑽石沒有變!

 

這就可以發現以“境用”去分別,內涵之外還要肯定其作用才可以!可見談相分就是從表面去看。譬如一顆鑽石看起來亮晶晶的,很誘惑人,這是一個表相;但是那顆鑽石就是鑽石嗎?前面談了“名言熏習”,還談了“色識熏習”,就涉及到見分的問題;看起來好像真正是鑽石,但是鑽石有天然的還有人工的。人工的是一些化學物質組合起來的,如果你沒有具備顯現它的內涵的修養,只在相上看,可能就分辨不出水鑽與真正自然的鑽石的不同,而且它們的價值差得很遠,緣於內涵不同,作用的價值就不同;這是以境用來看相分、見分。假使以第三個自證分來看,鑽石是一個相,而依於你的修養想肯定鑽石是不是真的,至少以自證分而言,你的眼睛、經驗或利用一些儀器,都可以去確定這是不是鑽石?可是這樣並不可靠,為什麼?因為只憑自己的知識經驗,利用一些科學儀器作認識,這還不是真正的肯定!要怎樣才是真正的肯定?這就要“證自證分”了!證明你所證的,的確百分之百是一顆鑽石,這是以物相來看。

 

現在換以色法來說;因為色法有精神作用,前面也談到熏習有“名言的熏習”、“色識的熏習”,還有“煩惱的熏習”造成相分的現象;如果是煩惱熏習而成的,譬如常感覺自己學佛不精進,不知什麼時候才能成就道業?甚至認為在學佛的大前提之下,再繼續這麼下去恐怕一生就白忙了,最後人沒有做好,成道也沒有機會,於是產生很多煩惱;這就要瞭解,你建立的這個相分是什麼?是在家學佛、還是出家學佛?如果是在家,這個相分就是在家學佛的相,於見分而言,你的見地與應有的認知絕不同於出家的。如果相分是建立在出家的話,你的見地也不可以放在以在家學佛者上去看。何況在家學佛也有分男、女,相分又有不同;出家更有比丘、比丘尼的不同。如果這麼去看境用四分的話,的確能從相分上分得很細膩,也就是建立起相分之後去發現,發現什麼?見分是由知識經驗修養所完成的見地,這就分得很細了。如果在家學佛、出家學佛只是一個相分,那只是於見地上去認識學佛的一個情況而已,但是在台灣有很多怪現象,在家的可以在佛學院上課,教那些出家的,這個相分是什麼?它能不能建立?那就要以見分來認定,如果在家的居士在佛學院教出家人,還得看所教的是什麼?

 

    如果是教戒、教定,那連相分都不能建立;如果教的是語文、藝術之類的課,在相分上就可以建立。再看出家人所謂的“荷擔如來家業”,難道認定出家就應該做法師嗎?這個相分還是不能建立,為什麼?這跟意境有關係,涉及到它的內涵;假如他出家只想成為一個聲聞乘,自己能了生脫死就滿足了,這時他的相分是什麼?是聲聞者。如果依於自己具備的條件,還可以把自己所學的,甚至將佛陀所有的道理方法融會貫通,介紹給更多的人的話,這時他的相分的確可以建立為法師,或者是菩薩。可見相分的建立就是法相的完成,法相的完成才能從中去認識、瞭解。如果法相以概念來說,比如講吃飯的相分在哪裡?這是概念的;如果談吃什麼飯、吃什麼菜?就可以建立起相分了,可見任何一個相分不能建立就不可能談見分,不談見分還談什麼自證、證自證呢!

 

    譬如講紅蘿蔔,蘿蔔有紅蘿蔔、白蘿蔔之分,話又說回來,這個相分還是沒有肯定。一般如果是白蘿蔔的品種有紅顏色的話,也可以叫紅蘿蔔。在大陸白蘿蔔的品種有很多不同的顏色,所以從表相去看仍然不能建立法相,還是要肯定一般所講的紅蘿蔔、白蘿蔔,而白蘿蔔一般說是“菜頭”,必須要這麼去分別,相分建立了,才能去發現、去認識,展現它的內涵。如果談紅蘿蔔,知道要怎樣才能構成為紅蘿蔔,譬如具備有紅蘿蔔素,具備維生素還有其他什麼營養,以自證分而言,確定這是一條紅蘿蔔,但這條紅蘿蔔能不能肯定呢?其實從表相看無法知道裡面的成分內涵的話,說不定它是一條白蘿蔔呢!它是另一種品種,呈現的是紅顏色,認為就叫紅蘿蔔,最後這種自證分還是不可靠!還要證明你的自證所得的是肯定的,才算是境用四分的完成;也就是從一個法相的建立,怎麼認識了別,然後表現出這法相--我所知道的就是如此,這個階段就叫自證分。

 

    但是這種自證分並不可靠,還得經過書本、別人的知識經驗,或者利用儀器、利用一些方法來證明你自己所證的,這時才能真正的肯定。所以自證分是認識了別,證自證分才是個肯定;這些是談什麼?也就是依於一個相,一個法相的建立,在見分上面去發現它的內涵,去明了它的組織結構,或者它的成因,這種種都是見分;看起來好像境用四分就那麼簡單,這只是談物相。現在再舉一個例子來談境用四分,從相分到見分,以至自證分到證自證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常常有人認為自己學禪,一打坐就可以坐幾個小時,甚至可以坐幾天,如果以這個相來講是什麼?是禪定之相;表面看來“禪定之相”很不錯,一坐就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此中見分也有了,認為禪定工夫很好,但是這只是一個自證分,還有一個問題存在:「你坐在那裡幹什麼?」坐著如果像個木頭、石頭,於道何益?最多只是在那裡休息而已,真正的意境是什麼?作用是什麼?如果你捨棄它的意境、作用,即使坐一輩子又能怎樣?

 

    通常先要瞭解,禪定不只是一個定的行為,還要有禪的內涵,沒有禪的內涵就不可能有意境,當然不會生起什麼作用。所以我常說土地公一年到頭都坐在土地廟裡,禪定工夫多高!帶點笑話的話,人家還有求必應呢!在每一個土地公廟大都掛一塊 “有求必應” 的紅布,不是證明他禪定工夫很高嗎!如果這樣看,那你連相分都沒有建立,更不要談見分了。其實在所謂的五欲“財、色、名、食、睡”裡,以相分來看一個人,或一個修行的人或是一個成就道業的人,都可以從不同的相分建立之後去認識、去證明,最後還必須肯定。譬如我過去在軍隊有很多同事,他們遇到我會說:「某某,你很有辦法,你現在是“好額人”了,很有錢了!」我說“我怎麼很有錢呢?”“你看看你的廟那麼大,出家人那麼多,信徒那麼多!”他們是把我這個人的相分建立在那些上面,這怎麼說得通?為什麼?這連相分都不能建立,也就是法相不能建立。

 

    法相在哪裡?我只是一個比丘,但是一般人總認為出家人很有錢,認為出家人有錢,如果從這一個法相上來看,出家人真的有錢嗎?又不做生意,又不買股票,也沒有生產,怎麼會有錢?所以從見分就不能說明什麼,也不能證明什麼;話又說回來,也不能說他真的有錢或沒錢,至少我們看有很多出家人,的確財富非常多;據我所知就有一位法師在花旗銀行有七億美金的存款,這還是五六年以前,現在怎樣我就不知道了!你說他有沒有錢?肯定是有錢,但是在見分上就說不過去了,也就不能證明他真正有錢,為什麼?錢從哪裡來?但是有的人偏就是貪著財、色、名、食、睡,因為貪著就會產生違法的行為,不只違背世俗法,依出家的戒律來講同樣也是違法。我們看出家五分法裡,特別強調“手不可以捉持金錢”,也就是你的手不可以擁有錢。其實所謂手的“捉持”是什麼?也常看到這類的笑話,一個出家人表示他戒律莊嚴,要買東西自己身上不放錢,就叫他旁邊的出家人或徒弟、侍者來付賬,這叫戒行莊嚴嗎?自己不作,不要忘了“教他作”同樣的有違戒律!可是在戒壇上,居然還有戒師也告訴人家這麼做,我不曉得他這個戒究竟怎麼說的?

 

    所以相分的建立能否肯定這個法相,就要從見分去發現。但是這發現只是自己證明如此,那還不夠!必須要從經典、從高僧大德的知識經驗,甚至從別的資訊證明這種所證是可靠的,才能完成法相的建立,也就是去認識、了別而後肯定,這就是唯識學上所謂的境用四分。先要把握“境”是意境,還要進一步了解意境裡面的內涵、作用或價值如何,才能涉及有四種方式去作肯定,也就是相分建立,然後從裡面發現它的內涵,最後證明怎麼樣。但是這種證明不一定可信,還需要更多的資訊來做證明,證明所證的可靠性,才可以肯定。這是“境用四分”在唯識學上的一個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