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義 羯摩 業(四)

    前面業的種類,介紹得非常多,現在來談業在善與惡上怎麼去分辨?所謂十惡 業、十善業。十惡業就是十種惡業,這十種惡業是以身口意來講,因為身口意是造作行為的工具,譬如身的造作、語言的造作、意的造作,語言是以口來說。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7期2016年1月

前面業的種類,介紹得非常多,現在來談業在善與惡上怎麼去分辨?所謂十惡

業、十善業。十惡業就是十種惡業,這十種惡業是以身口意來講,因為身口意是造作行為的工具,譬如身的造作、語言的造作、意的造作,語言是以口來說。十惡業第一個就談殺生,「殺」是身體的行為;通常談到殺生,是說把一個有情眾生殺死,這是粗的概念,也因為用這粗的概念來介紹十惡業,所以很多不瞭解佛法的人就會有意見;例如,殺生是把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殺死,可是除了所謂的有情眾生,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啊!即使是個出家的,也會吃蔬菜、水果,那不也是在殺生嗎?所以談殺生先要瞭解“生命的現象”。生命的現象在佛典中,分為有情眾生、非情眾生、無情眾生,也就是有情感反應的,有非情感反應的,有完全沒辦法理解的情感反應的。

 

談殺生肯定是“有情眾生”,為什麼要強調是有情感反應的?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憑眼睛看到、耳朵所聽到的,就會體會到傷害或殺死一個生命的話,很殘忍!這是以自己的情感作用能體會的對象,叫做有情眾生。“不可以殺”是依於自己的情感作用能夠直接體會的生命,如果去殺那就叫做殺生。植物是非情類,不是沒有情感,而是說它的情感依於我們的情感是不能體會的,可是不能體會並不能否定它。譬如依於什麼方法,還是可以去發現它的生命價值。其次談到無情眾生,無情不是沒有情感,只是依於情感作用完全沒有辦法去理解的生命;這些生命是什麼呢?是屬於礦物之類。所以談有情眾生,是一般人依於情感作用能直接反應的;非情眾生,是依於情感作用不容易去感受的;無情眾生,是依於人的情感作用,完全沒有辦法去感受的。所以談殺生是談有情眾生,殺生在業的造作上就稱為惡業。

 

其次是偷盜,偷人家、搶人家,這都是身體的行為,所以偷、搶甚至現在還包含一些欺騙、敲詐、勒索,這都是以不正常的手段得到別人的財物,這些行為都是屬於偷盜;不只是限於偷或搶,也就是用不正當的行為得到別人的財物,這都是一種惡的行為。第三,邪淫,為什麼要談邪淫?在佛法裡造作有善惡之分,邪淫是屬於惡;為什麼要這麼分辨?邪是不正當的,淫是過分的,這裡是談情色問題,所謂男女之間的情色,凡是不正當的、過分過度的都叫做邪淫,這種行為也是由身而造成的,在十惡業中可以看得到,“殺生、偷盜、邪淫”就是身體的三種行為造成的惡業。

 

談到言語,所謂口,是用言語來表達而造成惡的行為。第一個是妄語;妄是虛妄不實在,不實在的話往往會造成傷害,因此凡是用不實在的話造成傷害,都叫做惡業。另一個是兩舌;兩舌就是「是非」,為什麼要稱為兩舌呢?同一個舌頭講兩種不同的話,以甲與乙的差別來看,有是、有非,同一張嘴在某一個時空背景講出來,說它是「是」,換了一個時空背景又說它是「非」,像人與人之間,關係要好的會附和人家「欸,你說的對!」假使不熟悉的人,即使他講的對,你也會附和比較要好的人,這就叫做兩舌。

 

惡口,惡是一種傷害,這種傷害是以惡劣的言語去傷害別人,就叫做惡口。因為惡劣的言語,可能是謾罵、惡意的中傷,最後造成的結果都是傷害,這種言語都叫做惡口。綺語,如果把「綺」字用白話來表達比較容易瞭解,所謂綺語就是古古怪怪、標新立異,甚至包含一些影射的言語,都在綺語之內。一般說,「這個人講話很幽默」,其實幽默並不是綺語,可是幽默的內涵很容易造成綺語。所以說話有影射,很古怪、很奇特,它的重點還是在於會不會造成傷害,凡是會造成傷害,不管用什麼樣的方式,看起來只是開玩笑,同樣還是綺語;這樣似乎不懂得幽默,其實所謂的幽默,表現出來的會傷害別人的話都是綺語。可以發現,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都是口的造作,也就是從言語中表現出來,造成惡業就是不好的造作行為。

 

貪、瞋、癡這三個,是以意念來說,前面講殺、盜、淫,是身體表現的造作行為,而後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言語上表現出來的,也就是人家可以看得到的、聽得到的,都是外在的。後面三個是內在的,別人看不出來的。這三個說起來,有貪、有瞋、有癡,把貪加上一個欲字就叫貪欲。其實貪、瞋、癡都是一種欲,即使身與口的表現還是離不開欲,只是貪、瞋、癡是內在不是表面,貪以白話來講,就是一種超越、過分;通常說人有本分,超越這種本分就是貪。為什麼?舉個例子,個人的收入能力只能買一部摩托車來代步,硬要貸款、標會,去買一部汽車來代步,就是一種貪,因為超越了能力。貪是以個人能力為基礎,超過這種能力的都叫做貪。甚至吃東西,每個人都要有定量,定量是什麼呢?是適合於能吃、能消化、足以養身,如果暴飲暴食就變成貪了。所以貪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若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能力所不及而要達到目的那就是貪。

 

瞋,瞋一般說是一種情緒上的憤恨,這種憤恨在內心像火一樣燒,只是依於一些時空背景不好意思表現出來,或不敢表現出來,所以瞋像火一樣,在內在燒。瞋,一般總認為氣在肚子裡,悶在心裡那不叫做瞋,當外面的色塵緣境,不管人的、事的引發自己內心的不滿,或是面對外面的色塵緣境無可奈何,這時造成內在像火一樣在那裡燒。而不表現出來都是瞋,一旦表現出來了,人家看得見、聽得到就不能叫瞋了;所以瞋是內在的,沒有表現出來的。

 

講癡,也有幾種說法,有的說不正見叫做癡,有的說邪見叫做癡。譬如執著於「持戒」,因執著持戒而造成食古不化,都叫做癡。所以癡包含了「不正見、邪見或偏見」,或是依於一些法講法執;其實法執如果表現出來,造成的是傷害,不是利益的話,也叫邪見。舉一個例子,譬如有人認為學佛好像要吃素,假使看到學佛的人在吃些動物性的東西,或者吃蛋,馬上就會講:「看!你是個學佛的人,怎麼可以吃這一些!」說這話的人,肯定就是一種邪見、不正見。為什麼?因為在吃方面,戒律上沒有說「可不可以吃什麼東西」;而前面所以談殺生的問題,是因為殺生的問題會造成一種邪見,為什麼?事實上“吃”跟“殺”,在經典上有很深刻的道理,但是不懂佛法的人,可能就會強詞奪理:「如果你不吃,人家就不會殺!」這種表現好像蠻合道理、蠻合乎佛法,其實是一種邪見。

 

因為學佛,本身的修養還沒有到達某一種境界,可以有很多方便,譬如吃這些東西,不是自己殺的,也不是你叫他去殺的;而有所謂不淨肉的說法。如果「學佛就不可以吃這些,因為吃這些會殺生」,就叫做邪見;這等於一般人,看到一個出家人,認為出家了就要像佛、菩薩,只要有一點點偏差錯誤都不行,這都是一種偏見、邪見。為什麼?出家學佛,也需要時間慢慢去調理、慢慢去熏習,慢慢使自己能達到依教如法,絕不可能出家了、受戒了,就跟一般人不一樣,絕不是如此。可是太多的人就喜歡拿這些自以為是的知見,去責備別人、去要求別人。

 

譬如學佛的或者出家的,在泰國、斯里蘭卡這些地方,出家人都是托缽的,人家給什麼吃什麼,如果你看到了就說:「這簡直不像出家人,還吃雞魚鴨肉!」那你根本就是偏邪之見,根本不懂佛法。所以有所謂的三不淨肉,三不淨肉是:不是自己殺的、不是你叫別人殺的、也不是人家正要殺,殺了你也可以吃,就說「好啊!」這叫見作隨喜。不淨肉是什麼意思?雖然可以吃,可是不乾淨;什麼不乾淨?於戒不清淨,這都是我們必須要把握的。

 

貪、瞋、癡,是在意念中所發起的,因為意念中會發起,就會使行為有殺、盜、淫,使言語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真正講起來,主要的力量在哪裡?就是欲的力量。所以說學佛,要把原來的多欲慢慢減少,少而後淡,淡而後完全變成沒有。絕不是一開始就不可以有欲,那就忘了你是人,是人即使想成佛,也得一步一步慢慢來,這是談十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