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探秘四之二

    「如愚凡所執,不識從未有」,凡夫俗子執著於妄有,沒有辦法看清楚實相的原貌,於法未生之前的那種原始的清清淨淨的現象;「性元無決定,生滅不堅住」,那個「性元」是指原始的、開頭的現象,因為妄念而產生現在的這種差別,所以應該回過頭去「應觀諸法義,般若究竟空」。

  •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7期2016年1月

  「如愚凡所執,不識從未有」,凡夫俗子執著於妄有沒有辦法看清楚實相的原貌,於法未生之前的那種原始的清清淨淨的現象性元無決定,生滅不堅住」,那個「性元」是指原始的、開頭的現象,因為妄念而產生現在的這種差別,所以應該回過頭去「應觀諸法義,般若究竟空般若是修行提昇中所完成的修養,般若是慧,般若依於闍那而來,簡單的講般若是、闍那是」;通常」可分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類闍那簡單概括的來講就是知識經驗,一切智每個人都有,從世俗的知識經驗到學佛之後的知識經驗道種智就是專門的知識經驗,以佛法來講,就是你要有個專門的時空去投入熏習而成,這是出家人才能具有的,老和尚慈悲,說其實在家人也有道種智,怎麼講呢?好比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專門知識經驗範圍,當然根據佛法來講的話,所謂道種智其實是可以幫助我們出離生死的,是出家人才有的,可以幫助我們出離生死輪迴的一切種智則涵蓋一切智與道種智,為總合之智,是佛陀才能夠具有的,是圓滿了智慧之後才能夠具有世出世間所有的一切,所以「概括的來講就是知識經驗那般若呢般若之慧是經過佛法的修養而完成的,比方讀《大般若經》,怎麼樣進入到「了義經」的範圍,見取其實相,打破一切的執著之後,那才能夠進入到般若經過般若的修養之後,能夠把知識經驗做至極的發揮,如果你的知識經驗越豐富,展現出來那個「慧」的能力,那個圓滿性就越高;這是因為透過理解般若內涵的修養,把那個「我」轉化,而後將知識經驗做最有效的發揮,落實於現實生活,完成饒益這才叫做「慧」

  怎麼說「般若究竟空」呢?我們先要瞭解這個「空」義「空」不是什麼都沒有老和尚介紹大乘佛法說「空就是不計較、不執著」,不僅僅是理解那個意境,你還要能夠運用表現出來老和尚提出「一個完整的佛法包含體、用、相、境」;「就是講本體、「是作用、「是現象、「是內涵精神上的內涵,其實內涵就是修養以人來講,為什麼會成為人啊?這是基本的問題為什麼會成為人?又為什麼會成為狗?業嘛是不是?但人跟狗畢竟不一樣,那狗有沒有佛性?禪師說牠有、又說牠沒有到底有沒有?兩個都可以耶為什麼說牠有?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但因明知故犯造作畜生的業就墮入狗子裡面去了,像不敬三寶、毀謗三寶…明知故犯!狗有沒有佛性?沒有!為什麼沒有…

  我們先說人,人怎麼會變成人的?你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覺得「蠻好的」以天人來看,你這個人算不了什麼!天人又大、衣服又輕又漂亮,哪像我們穿得這麼粗糙?人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到山上去一看,在上面看下面、下面看上面,同樣都是很渺小,所以人為什麼變成人?剛說變成狗都會說,為什麼變成人?你就不承認是「業」沒有一個人講……人很了不起喔?!同樣,人的本體就是業性!人的「用」呢?「生命的意義在發揮生活的價值,生活的價值在饒益眾生的生命」這是老和尚講的,那你的用呢?傳宗接代?吃飯睡覺?賺錢打拼…?「相」是什麼?各式各樣,每個人不一樣!「境」是什麼?看裡面是業是道、有沒有修養業、本體本質是業,可是業裡面有道,境裡面呈現出來的內涵是修養,他有沒有修養關係善、惡、無記的掌握其實不是佛弟子也有修養,只是他的修養沒辦法了生脫死,只是說在六道輪迴裡面是屬於善道,可是哪一天他的惡緣,我們過去世都曾造過惡業,不可能沒有造過惡業,因為連佛陀都說他「過去世曾為惡人與小蟲」,哪一天他的福報享完了,照樣墮落,這是講內涵,境就是講修養的內涵。一個完整的佛法包括「體、用、相、境」可以這麼去做認識

  《中論》裡面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我們前面已經提到《般若經》說「一切有為法,皆悉待緣生」要因緣和合才有法生現象「我說」就是佛說,「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因緣所生的種種法的現象,因緣和合所生法的現象是個「假名」中間為什麼有「中道義」?因緣和合就會產生、因緣不和合就不會產生,介乎不生不滅、可生可滅之間,要去瞭解到這個中道,這個中道跟儒家講的「不偏不倚」是不一樣的佛法是講生滅生滅,因為有生滅生滅的變化,當生的時候拿捏不住,生相起來我們就在造作當中,那你就在生滅變化當中,就產生了業的輪迴變化種種現象,這就是生滅的現象如果你能夠把持得住、瞭解中道義呢?就要見取實相的清淨義,見取實相的清淨義,一切法是依於因緣和合,所有的現象都是一個「假」的現象,你如果能夠瞭解到這個道理的話,你在輪迴當下你就可以不入輪迴,懂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能夠把握住這點,就是最高竿的演員,一切人生如夢,戲如人生,我們看人家演戲、其實人生就是這樣子,一生就是一期生死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法不成能夠懂這個道理嗎?你想想看,比方一個瓶子,它要是空的你才能裝東西,你想裝醬油也可以、裝開水也可以、裝醋裝果汁都可以…那才能產生用啊如果瓶子裡面裝得滿滿的,你還能裝東西嗎?所以要有空義!就好像老和尚跟我們講的虛空、天空,一切風雲雨電、日月星辰,都是依於因緣和合才產生的現象萬象變化都因為有那個虛空,才能產生如燦爛的雲彩種種的變化,如果虛空失去了虛空的清淨性,能產生什麼變化?什麼都看不到了你現在舉頭看看都是灰濛濛的,被雲氣、灰塵…這個天空已經被層層的污垢籠罩著,沒有辦法產生虛空的性,只偶而可見萬里無雲以前我們一抬頭都可以看到青天,現在很難得看到青天有因、有緣,才能產生現象,因緣離散就是虛空相

  《寶積經》裡面說:「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是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我們知道經有「權教」有「實教」,實教是了義教、權教是不了義教所謂的不了義,就是「不能達到究竟解脫」,它只是一個過程,安撫我們的內心,使我們的空寂、痛苦,能夠得到喘息、歇止,暫時的一種樂比方「厭背生死」,因為面對生死的無常性,人生會感覺到很痛苦承受不起,於是「欣樂涅槃」,這是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其實我們凡夫俗子看生死涅槃是不一樣的,生死是無盡的輪迴但若你有修養達到那個境界,修養怎麼來的?其實你修養的話就會體悟到什麼道理、方法,你就會成佛、成菩薩,比方菩薩五地,五地以上就不會退失了,四地以前都會變化、四地以前的菩薩是變化位,一直到五地了你才鞏固,到此你都經得起考驗、不會退失你的菩提道心了,那才是菩薩的不退位,四地以前都經不起喔,都會退失,會承受不了考驗,五地以後才承受得起「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也就是說我們在修行的路上,你有所體會的時候,你真正到了不動了、不會退失你的菩提道心的時候,你對生死涅槃的感覺呢就沒有差異了、二無差別,你才能進入到實相教、了義教

  《寶積經》說:「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比方說像菩薩發心,你如果到五、六地的時候,現在老和尚電視弘法正在講《心地法門》,講到兜率天,在家居士要到兜率天的話沒辦法進入內院,只要到五地、六地的時候都能到兜率天,可是只能在外院那如果是出家眾,你到六地的時候,就可以發願,就只差一個「願」,出家他有個「願」,「願」到兜率天的時候,那是生生世世來去娑婆!他要在兜率天繼續修、繼續提昇,你六地可以到兜率天的時候,再繼續提昇就可以到七地八地以上了

  雲公老禪師在《般若學法要》中提到:「佛陀為說諸法實相,以兩種不同的方式表達:一是諍處,於其他經中隨處可見;二是無諍處,盡於犘訶般若經中提示」;所謂「」,諍就是爭議,不同的看法像弘揚「權教」,講「厭背生死」講「欣樂涅槃」契應的法門不同因為程度有淺有深,當你講這個不了義、不是究竟的解脫之道的時候,會產生爭議的現象那沒有爭議、究竟解脫的道理,都在《摩訶般若經》裡面,般若經都要破除一切的執著,好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  佛陀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須菩提回答世尊說:「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懂這個道理嗎?經中佛陀明明告訴我們說有法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佛陀問須菩提的時候,須菩提說「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故為了要打破那個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