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

    我並不是說,這些是好或者不好,問題不在這裡,而是對我們的生死有什麼幫助?對學佛有什麼利益?如果有利益,欲望也不是不好、名位也不是不好;如果只是一個假相,那再好,它還是不好.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98期2024年05月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
/白雲老禪師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這章的主題是講,五欲中「名」的問題。「名」通常是講名位,很多人對佛法,都有自我意識的解釋,認為學佛的人不要名利,甚至說名利是一種障礙。這種說法,表面聽起來好像是對,如果深入去認識「名」的問題,譬如:講名位,如果要想做什麼事,一定要有名位;沒有名位,就沒有機會做事。

 

如果只是把名位當成是障礙,當成是不好的話,可以這麼說:我們出家人,寺院也不要有住持了,出家也沒有什麼比丘、比丘尼了,因為這都是名位。何況提到學佛,就離不開所謂的「佛法僧」三寶,這都是名位。為什麼有這種偏見呢?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世俗的人把名位當成一種追求的欲望,以能滿足這種欲望的一種想法或是做法。談欲望,看經文只看文字的話,也會認為欲望是不好的。先不論它是好或不好,先想一想:人是有情的眾生,有沒有欲望的嗎?肚子餓了一定要吃飯,吃飯為了健康,就必須要在乎營養,而這都是欲望。

 

只用偏見去看所謂修行佛法的人,就會造成什麼?譬如:過午不食!少吃一點,節食!而忘了一個大前提──為什麼要吃飯?如果不去探討為什麼要吃飯?而說這是欲望,好像是餓鬼的現象。用這種方式去看,只能說這是宗教的樣子,不是佛法。因為佛法,是探討「為什麼」,從「為什麼」中,怎麼去突破而能出離。如果學佛,不學佛陀的道理方法,只是在儀式上、表相上做個樣子,最多只是佛教徒。做佛教徒很容易,只要皈依三寶、信奉三寶、尊敬三寶,就是皈依三寶的佛弟子了,就是佛教徒。

 

有一個問題,皈依三寶作什麼?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呢?這裡面當然有它的道理、方法,只是成為一個佛教徒,其實跟其他的宗教沒有什麼差別;其他的宗教,只要成為教徒,聽他的,照他們所講的去做,幾乎沒有思考的空間,沒有發揮的餘地;因為信他、學他,你不可能成為他。佛教呢?信佛、學佛,你可以成為佛。要怎麼樣信佛而又能學佛呢?如果只是信佛,你只是佛教徒;要能去學佛,才是學佛的人。

 

所以談名位,的確,它的動力是來自某種欲望。我剛剛說過,不要把欲望當成是不好的,因為欲望可以成為「願」!何況學菩薩法,行菩薩道,最重要的就在乎一個「願」。常說要有菩薩的願行,行的才是菩薩道。如果沒有欲望的動力,怎麼建立起願?再說即使有願了,如果沒有名位,怎麼去實行願?去發揮願力?這不只是佛教在家、出家的人,就是社會上世俗的人,要想真正為大眾的利益、為百姓的利益盡一份心,還是得有名位,沒有名位,就沒有機會。常說學佛要有正知正見,什麼叫做正知正見?因為知見中間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以正面的來說,就是對人有幫助的,而且這種幫助,得到的結果是好的。如果依於自己的願望,追求名位,滿足自己的私欲,這就是負面的,不好的。

 

所以談正知正見,不要一開始就擺在文字上、名相上面的認定,好像念阿彌陀佛就是正念,修淨土,或說修彌陀淨土,就是正知,可是內涵呢?真正實際上所做的又是什麼?我常說佛教界很多法師特別強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沒有錯,可是他並不懂得這裡面的法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的結果是如何?

 

他們為什麼認為修彌陀淨土是菩薩行呢?其實這不是菩薩行,為什麼他們認為是?因為他們說:只要你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在那裡成就了補處菩薩,就可以再來娑婆世界度眾生!這是以自我意識去看佛法,錯在哪裡呢?我以前不斷地提過:極樂世界是一個法音世界,它沒有業報,是完完整整的樂的世界;在那種環境裡,所修學的都是極樂世界的法。

 

如果以極樂世界的法,是成為補處菩薩後再來到娑婆世界,而娑婆世界是個苦樂與共的世界,也就是有苦有樂的世界,可是這個樂不是完整的樂,因為樂中間包含有苦,而苦中間也包含有樂;這話怎麼說?譬如:父母養育子女,從生到養夠苦的,明知道苦,為什麼還去做?因為在父母的情感裡面,有樂的成分在,就可以發現:雖然是苦,還是有樂的成分在。

 

為什麼說樂中也有苦的成分呢?因為世間的樂往往是暫時的,尤其達到樂的目的,在這之前同樣要付出很多,那些付出中就有苦的成分;而且樂之後又會顯現也有苦的成分。譬如開家庭舞會,正在舉行時的確很樂,可是籌備舞會時煞費心思,要付出多少?少不了有苦的成分;舞會結束了,最後場地要去整理、收拾,恢復原來狀態,又要付出多少?由此可見這兩種狀況──苦中有樂、樂中有苦,都是苦樂與共的現象。

 

但極樂世界所學的法,是完完整整的樂,娑婆世界是苦樂與共的環境;若把極樂世界所學的法,帶到娑婆世界來,請問對娑婆世界的眾生,如何教化?如何引導?根本用不上。因為對彌陀淨土的法有一些誤解,為此對彌陀淨土裡所說的種種形成一種理想主義,只是用自我意識去追求而已。所以說,欲望要成為願力的話,要去履行必定要有名位。譬如:「法師」是個名位,「住持」也是一個名位,甚至寺院裡面各種職單,都是一個名位;如果不要這個名位,那就不能做這項事了!所以名位本身,並沒有什麼好或不好,欲望也是,沒有什麼好或不好,但要使這個欲望成為願力,當去實踐這種願力的時候,那就少不了名位。

 

這中間,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於──是為別人?還是為自己的私利?如果能夠把握正面意義,當然是對的,如果是私欲就是錯的。所以看經典,不要在文字上作表面認識;文字上是這麼說──欲望最不好,所以不要貪欲;要少欲、淨欲,最後要完全清淨;可是這是依業而說,以道,能這麼做嗎?於業,如果是自私自利,就是業的現象;自私自利會造成傷害,就有善、有惡了,如果不是為了自己,而是饒益眾生,這中間就沒有什麼不對,這一點大家必須要把握。

 

談到名、談到欲,千萬不要只是分別,不止於認識;因為認識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也就是認識了正面的,還要去瞭解負面的;如果是負面的,那就去發現正面的;必須要這麼做,才是學佛的人,或是一個法師|可以代替佛陀宣揚佛法的人。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教主」,為「三界導師」,這不都是名位嗎?所以我一直強調,名,若能把握、發揮它的價值,沒有什麼不好;欲如果轉變成為你的願力,去饒益眾生,不是自私的,也沒有什麼不好。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多的佛法;也就是在現實生活中,世俗的人與事,甚至世俗的知識經驗裡面,都可以讀到很多佛法;但問題是能不能把握我說的──正面的!能不能發現裡面有沒有負面的?是負面的,能不能找出裡面有正面的?能做到這一點,可以說就沒有什麼對不對了。還有對不對或有所謂的是與非,這種相對的現象存在的話,都不是佛法。所以經典上常說|不要以自我意識去分別,因為一旦起分別,是自己已經有所執著、有所計較了。在這種執著、計較之下,產生的分別,就變成:正的相對就是負,對的相對就是錯,就變成自己在相對中去取其一邊,而佛法強調是絕對的!有很多人問我:「佛法是絕對的,經典上沒有這種文字?」有文字!是自己沒有深入的認識。什麼文字?佛法是「不二之法」!不二之法就是絕對的!怎麼會沒有?

 

就像我講「突破」,有人說經典上也沒有突破這名詞!經典上不是有「出離」嗎?出離不就是突破嗎?硬要念經文上的文字,認為這才是佛說的。我常說,真正要做一個法師,必須要化佛陀的語言為人類的語言,而對人說法;千萬不要用佛陀的語言,來對人說法,說了半天人家聽不懂。像我寫的書一樣,都是用佛陀的語言方式在寫,所以你們看了還是看不懂。像《大般若經要解》是根據《般若學疏義》來的,你們看《般若學疏義》,懂得一點點,要看《般若學》幾乎是一塌糊塗!如果把《大般若經要解》寫成文章,又懂得更多一點。可是真正要完全懂,還是得聽我講,才可以完全吸收。如果這麼說:《般若學》就是佛陀的語言;《般若學疏義》是已經有所轉化;《大般若經要解》就完全是人類的語言。

 

如果要弘法利生做法師,的確,對佛陀的語言若沒有深入的認識,即使吸收得再多,等於沒有消化,念了一大堆,都是佛說的。其實「佛說的」是那種語言嗎?不要忘了,經典只是翻譯的文字,難道經典的文字,就是佛陀的語言?我只是說經典的文字,是依於當初佛陀說的道理方法,用這種方式來表現,一般不容易理解;真正能理解,用什麼文字表現都可以。也有人說:「學佛不一定要認識多少字,甚至不識字也可以。」動不動就把惠能法師搬出來──「惠能法師不識字,不也成了肉身菩薩嗎?」大家看過電視,有位老太太是龍華教的;所謂龍華教是儒、釋、道三者都有的龍華堂。這位修行的老太太也肉身不壞!她什麼都不懂,可是她有能力會收驚,會用香灰或什麼水,可以幫人家治病,認為她就是佛菩薩。

 

只是看所謂的肉身不壞,或燒出舍利子來,就認為是佛菩薩。說得難聽一點,聽清楚我講的!「如果只是肉身不壞」,我常常講話你們不聽清楚;「如果只是肉身不壞,跟木乃伊沒有差別」,說得更難聽一點,跟肉乾沒有什麼差別。真正的肉身不壞,可以看得出來,你們還沒有親眼看過,當這個人在臨死的時刻,在這之前,他會把一切都交代得好好的。他做到了什麼?「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如果這個人往生後,即使是肉身不壞,但臨終時,這個放不下、那個擔心害怕,一直罣礙的話,我告訴你,那只是木乃伊、肉乾。

 

再告訴各位:在華南地區,人死了,很多都是肉身不壞。為什麼做得到?當人死了,把他的身體洗乾淨,然後用絹繞在他身上,每一個部位都繞起來;繞一層以後用漆,不是現在的油漆,是傳統的漆,給他塗一層,然後再繞一層絹;這麼繞三層、塗三次,然後穿衣服。棺材裡全部都鋪石膏,把包好的屍體放在棺材裡面,然後用石膏把它塞得滿滿的。

 

過去在華南地區,死人的棺材特別重,裡面都是石膏,而且這石膏不是生的石膏,是經過燒熟了的。講得更現實一點,我們菩提寺前面有很多墳墓,有所謂的蔭身,他的身體也沒有完全壞掉,還長毛,為什麼不叫他是肉身菩薩,而叫他「蔭身」?好像是很不好;這都是在相上面去執著、計較,認為那就如何了不起。

 

我告訴各位:真正行菩薩道的人,真正具備有菩薩修養的人,不是他死了以後怎樣,而是他活著的時候怎樣!如果不能把握這一點,只看到死了以後怎樣……;就像過去在關仔嶺,山下有個寺院老和尚死了,在佛前的供桌上,擺了二十七大碗的舍利,這是我親眼看到的。他們講那是舍利,我也贊成,沒有錯。因為舍利是人死了,經過火化,所剩下來的骨灰,骨灰都叫舍利。不要把「舍利」兩個字看得了不起,真正要能從裡面顯現出「舍利子」,就不容易了。真正的舍利子,也不是現在人所講的這些舍利子。

 

舍利子具備的條件:第一,是圓形或橢圓形,是帶圓的形狀,沒有任何的粗糙,應該講就是完完整整,很光滑,沒有那些粗糙,或者帶刺之類的這種東西,它是光滑的。再一個,它是透明的。顏色有白的、黃的、有淡藍色的、還有深褐色的,不管它是什麼顏色,一定是透明體,至少在燈光下是透明的。過去我帶團去印度,有位喇嘛希望人家供養他,他會偷偷跟帶隊的法師講:「我有真正的舍利,因為跟你有緣,我送給你,算是供養。」有台灣團的法師被騙了,這不是我講,是他自己講出來;花了幾百塊美金,買的都是一些礦物質,呈圓形的東西,那個圓形的東西,為什麼光滑?因為喇嘛經常用手在搓。就像過去大陸賣茶壺,說這是古董茶壺,平常拿在手上,一直用手去搓,打開蓋子看裡面好像很古董,為什麼?都是浸泡茶葉。

 

這就是本身知見不夠。所以千萬不要重視那些表相,造成個人的欲望,而

去得到什麼,最後都是一些假相。尤其我說:出家人好像特別好騙。出家人去印度,甚至於還有打鑼打鼓,迎接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真的。思考一下!釋迦牟尼佛入滅到現在多少年?他留下來的東西會保留嗎?就像有位信徒送我一本,說是真正的梵文貝葉經,花了五萬塊買的。我打開一看,是西藏做的一片一片的經典;我說這個五萬塊?五千塊都不值!因為那是印刷品,只是人家做假做得很好。我並不是說,這些是好或者不好,問題不在這裡,而是對我們的生死有什麼幫助?對學佛有什麼利益?如果有利益,欲望也不是不好、名位也不是不好;如果只是一個假相,那再好,它還是不好;這是這章的大概,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