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下)

    當生病在打針時,如果過去有這種經驗──我打哪裡會疼,打哪裡不太疼的話,就會選擇不太疼的記憶,對不對?可見如來藏,並不一定就是腦。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期數:402期2024年09月

佛說四十二章經 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下)
/白雲老禪師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以學佛者的立場,如來藏是存在我們整體的身體裡面。如果人家問你究竟在哪裡?你說哪裡都有,只能這麼回答他,為什麼?譬如:打針,有時候打針打在屁股上,有的打在血管,或打在肩膀,不一定打在什麼地方;當生病在打針時,如果過去有這種經驗──我打哪裡會疼,打哪裡不太疼的話,就會選擇不太疼的記憶,對不對?可見如來藏,並不一定就是腦。可是他們就會說,這就是因為腦神經的關係;是腦神經的關係沒有錯,它像無線電經過電波的線路。

 

其實這種說法不是虛有,因為如來藏不是虛有;真正主宰這不是虛有的,還是五蘊的我。這個「我」,經過根塵、能所關係完成了,了別之後,這些資訊由「我」送進如來藏。如果已經過去的,現在要拿出來用,就由那個我,從如來藏裡面再拿出來表現。所以把資料送進如來藏的是那個「我」,拿出來的還是那個「我」,所以說「我為主宰」!就是這麼解釋的。這是談整個人的結構,對所謂色會產生障道,或反而是助道;以世間法而言,它會產生障礙道的話,其實可能因為某一種情況,又可以產生幫助道的因緣,這話怎麼說呢?最近二十多年來,有的是先生、有的是太太,常常都會埋怨我:「師父,早期接觸你的時候,你都不讓我們出家,現在呢?從結婚以後一切都改變了。」

 

他們認為出家就是如何的好……;我會告訴他:「那時候如果我讓你出家了,你可能同樣也會不自在,為什麼?你會想到,世俗的人不都是這個樣嗎?我為什麼要出家變成不一樣的人?」他說:「出家了應該會修行、會辦道!應該觀念、思想一切都會改變!」我說:「是不是一出家馬上就有修行、就有修養了?就改變無始以來業的習氣了?」這是什麼情況?其實還是不同的了別,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以什麼樣的身分,面對現在所處的環境所產生的反應,你的觀念、想法,自然就不一樣。譬如:喜歡玩股票的人,賺了錢的話,會笑不買股票的人:「如果買股票,不是跟我一樣發了」;可是一旦套牢了呢?不買股票的,就會笑買股票的:「看你買股票,今天搞得這麼慘!」究竟誰對誰錯?所以依佛法而言,沒有什麼一定的對與一定的錯,或說應該、不應該;因為人活在這個現實的生活裡,有不同的角色;概念上有在家、有出家,在家又包含的很廣呢!各行各業,各種不同的身分。

 

世俗常有這麼的分別心,一個做婆婆的,可能對兒媳婦不怎麼好,可是對她的女兒呢?一定比兒媳婦好;常常有這種現象,我不是說普遍有這些現象。可是婆婆從來不會說,女兒是嫁出去的,兒媳婦才是娶進門的。一旦她的女兒在婆家受了什麼委屈,這做母親的,她的思想、觀念、感情完全不同,為什麼?她總感覺女兒是她生的,兒媳婦是別人的。如果依於比較客觀、理性的分析,真正妳要依賴的是兒媳婦,不是女兒;女兒是別人家的兒媳婦,她替別人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兒媳婦娶進門,她做的是同樣的事。可是人就是那麼奇怪,同樣是一個女的晚輩,只是女兒、兒媳婦,差別就很大。

 

這都是因為我們的五根跟五塵,產生能所關係,意識起分別,當然主宰的還是那個我。從這個上面,就可以發現:為什麼說色是障道的因緣?因為這整體的我的結構,是從根一直到「我」,一直到如來藏裡面所藏的資料;這個「我」,於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而後怎麼去修養那個想,就會知道佛法在哪裡!否則,即使是出家,或在家學佛,如果沒有把人的整體的組織搞清楚;明白真正修行的關鍵在五蘊,不能把握這一點,可以這麼說:永遠得不到好處!

 

通常都會背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然後呢?這種根、塵產生能所關係,意根就產生了別。這裡的了別,是從事與理相互之間發起的因緣、因果關係上而有了法。當然又會講到主宰的力量,是五蘊。過去的呢?是如來藏裡面已有的資料;那沒有的呢?是現在正在學習造作的行為中也可以完成資料。這些都會背,可是背完了呢?還是如來藏、我、五根、五塵以及六根。尤其很多人,把六根當作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相對於色聲香味觸法。

 

如果不注意聽,以為他真的講對了,其實是講錯了;因為它不是相對關係。五根、五塵是能所關係,意才產生了別作用,這種了別作用發起在道理與事物上,而後才有「法」。知道理與事──依理說事,依事說理,這叫做「法」。有了法,五蘊的「我」才會產生作用,這時的作用,如果只是一系列的完成,就是世俗的人;如果加以變化──在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去修行,那就能得到修養,這就是佛法的關鍵性!

 

我們都懂名相,可是如果不知道法在哪裡,就永遠得不到好處。只是看題目,說色會障道,就會變成逃避、害怕,產生消極的結果。所以很多人說,佛教是很消極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不知道佛法在哪裡!抓不住「佛法」的要領,如果能抓住佛法的要領,也可以說那就是迷與覺的關鍵性!因為迷可能得到覺,而一旦覺了絕不會再迷,再次遇到不同的迷則會得到不同的覺。所謂迷就像是煩惱或是業,覺呢?就是菩提,也就是道。

 

要怎麼化業、化煩惱,使它起變化?這當然就是靠修行!修行就必須要知道它的要領,所以常講心地發明,什麼叫「心地發明」?絕不是──《指月錄》、《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書寫的公案;因為什麼聲音使他覺悟了、因為什麼動作使他覺悟了等等;真正的問題是:那個五蘊的「我」想行之間有沒有修養?這種修養來自修行!否則,的確談到色就會害怕,就會逃避,最後下場就是消極。

 

所以說,「懂得道理好修行」!的確,所謂的道理就是關鍵性的問題;我常說:「講了半天,要知道講的這個法在哪裡!」這個法不是世間的法,而是調理以後、修行以後,轉變為突破的。這種突破的,在經典上稱之為出離。常說要出離,「出離」就是突破的意思,唯有突破,才能夠把原來不好的轉變為好的!不能突破,就隨著不好的在轉!

 

講到這裡,就可以知道,只在色的相上打轉,不能從色的法裡去突破,執著於相、計較於相,就是障道因緣;如果能夠從中間讓它起變化,產生另外的作用,也就是突破的、出離的方式,這時所得到的才能說是道!能把握這種關鍵性,才叫做方法,或叫做要領。

 

雖然題目只談到色、障道的問題。我剛剛說過,色不一定是障道,世俗人也會說因禍得福,所謂「塞翁失馬」,不是有這麼的話嗎?世間都可以有所轉變,因為什麼反而會得到;所以佛法是真正教人們去認識、瞭解,敢於面對;當然要能敢於面對必須要具備修養,這些修養來自平常的修行。

 

平常的修行是什麼?就是剛剛講的:五根、五塵以及從意根產生明了、分別,這種力量是來自那個「我」。這都是理論上的認識,真正的問題是要把握,於五蘊的想、行之間怎麼建立起空間;而後在這空間去運用,已經學習到的道理方法,實實在在去做;所謂的做,就是講修行。因為我們的行為必然少不了會有偏差,所以我常說:「錯並不是大問題,而是錯能不能夠改變、能不能夠調整、以後錯少一點?慢慢做到不會再發生錯誤!」如果只是說,「錯了,完了!」最後就是真的完了。

 

就像談到色,不要誤解它只是男女之色,其實還包含物質的相產生的精神作用,都在色的裡面;所以稱之為色法,不是單一個,單純的色相。因為色法裡就涉及到道理、事物。大家還記得我講止觀,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怎樣去運作?先瞭解色蘊怎麼形成的,色蘊是來自色塵轉變為法塵,法塵是經過意而完成的;有了法塵以後,才談得上是色法。

 

色法怎麼形成?是關係到五蘊的「我」,也就是那個心,這時產生變化、生起作用,色心相應完成了心法;完成什麼心法?這個「我」於事於理究竟明了多少?所分別的,於道與生死有沒有關係?這都是原則。剛剛都只是談概念,為什麼一定會障道?使我們的菩提道路產生障礙,究竟問題在哪裡?看文字都很簡單,在這裡用道理方法來解釋比較直接,為什麼會成為障礙?

 

前面我講過明了、分別,明了、分別不一定就是佛法。大家要知道,世間法也有明了、分別;譬如:糖是甜的,你很喜歡吃,這個明了、分別就完成在這顆糖上面;一旦慢慢成了習氣,每一天都想吃糖,這不也是明了、分別嗎?可是有沒有想到後果會造成糖尿病?要知道,糖尿病就是障礙,障礙就是一種病!如果知道這個利害,自一開始就懂得這些道理方法;打開始,糖適度的吃是可以的,但不能過量,還必須要每隔一段時間的檢驗,糖分會不會太多?這都是修行!可能會講:我的色身搞得再好,也談不上修行!不要忘了,沒有好的色身,想修行都沒有精神,連生病都來不及了,還有精神去修行嗎?

 

有些學佛的人,因為不瞭解道理方法,譬如堅持中午吃一餐,也不管自己的營養夠不夠,身體受不受得了,而且還特別強調,過了中午一點就不能吃,堅持不可以吃;就像真正所謂的日中一食,僅僅中午只吃一頓飯,如果認為有一頓飯吃飽就好,我告訴你,那叫做愚癡,沒有智慧。話又說回來,如果執著一天要吃三頓,上午要有點心,晚上還要宵夜,這樣才夠,那也是愚癡。

 

佛法講的是什麼?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如果後果是好的,怎麼做都沒有錯;如果後果是壞的,怎麼做都是錯的;佛法強調的是「饒益性」!這種饒益性,我要特別強調:不具任何傷害──不只是為了饒益自己而去傷害別人,還涉及到有所傷害,不管是對別人或自己,則都不是佛法。我只是舉簡單的例子,應該要多去聯想,為什麼由一個色的表相,從物質到精神,從變化到作用,我要講那麼多?為什麼?就是怕搞錯了,而造成障礙;搞錯了「色」,的確就是障礙。

 

如果知道了它的道理方法,甚至還知道修行的下手工夫,久而久之就會有修養。人的修養,肯定就是從那個我表現出來的,這個修養不是裝模作樣,像穿著黃海青,披著紅祖衣,一天到晚學土地公一樣,還捧著所謂的三昧印,眼睛都不睜坐在那裡;這就是修行嗎?如果這就是修行,那些泥塑木雕的最有修行了!有修行,完成了修養,是使別人能得到好處,自己也能得到好處。自己有了好處,還要怎樣讓更多的人跟你分享,才談得上有沒有修養。

 

有人講「修行在個人」,沒有錯,修行下工夫是要靠自己,可是要學習道理方法,怎麼從負面的轉變為正面的,從不好的轉變為好的,最後是沒有缺失的,那的確要有善知識。什麼叫善知識?不要以為善知識是善良的人就是知識呢!善的知識就是好的知識經驗,叫知識。話又說回來,不要以為惡知識就沒有好處,在台灣住了超過半個世紀,我遇到的惡知識非常多,這些惡知識不單單沒有打倒、傷害到我,反而我還能得到更多的好處。為什麼?往往惡知識也會產生一種刺激作用。

 

因為人很容易得意忘形,人最怕的就是自認為不錯,於是什麼都忘了,最後反而不是放逸就是懈怠。所以於色的障礙,千萬不要認為「色」就是障礙,不可以用這種方式去看,我們必須去認識:「色」是可以說的,從色塵到法塵到色法,都要搞清楚;要搞清楚,還是要從理論基礎上面,譬如:對自己那個我,整個的組織系統是怎麼產生的?誰在主宰?為什麼可以這樣?為什麼有的又不行?

 

所以如來藏裡面已經有的知識經驗,就是過去的,現在能表現的,就是如來藏裡面已經有的;如果如來藏裡面沒有的,現在就要再去學習,再去蒐集資料。我說,如來藏裡面沒有的,對自己而言,稱之為陌生的;如來藏裡面已經有的,就稱之為熟悉的。就可以知道:如果陌生的,並不表示就永遠不會;如果熟悉的,並不表示也能夠運用,可以發揮它的功能。

 

這就要看具備的修養有多少?具備有多少修養,就看修行的工夫下的深淺──工夫下得愈深,修養就愈高。如果只是知道文字上的說法,卻從來沒有把自己的行為,於現實生活中實際地去調適,那麼怎麼從負面轉變為正面、從不好的轉變為好的?

 

最多只是個世俗的好人或世俗不好的人。我跟各位說:其實善也會成為障礙!我們常常講,做慈善事業、做功德是好事,如果拿它來當成自己斂財的方法,問題就大了,為什麼?把別人已經擁有的,統統集合到你這裡,然後拿一部分去幫助別人,就因為你還保留一些,善也轉變為惡!

 

如果全部的收入你全都用在那些需要的人身上,就可以說是善。可見為什麼說善也會成為障礙、也會變成不好?惡也可以轉變為好,為什麼?要注意我常說的幾句話:「將別人的知識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經驗;不要讓自己搞得頭破血流,好像不經一事就不長一智似的,那是很笨的。」所以有時,看到別人吃了什麼虧、受苦、受傷害,你可以用止觀的方法去察覺返照,同樣也可以得到好處,不需要自己一定去嘗試一下。

 

譬如:受過菩薩戒的到菩提寺去,大家都知道,菩提寺的蚊子不少,我常說菩提寺的蚊子都是咬客人的,住在菩提寺的人好像反而無所謂。有位受過菩薩戒的居士夏天穿著短袖,他在菩提寺被蚊子咬,剛好我在旁邊看到了,我說:「怎麼不趕它走?」他回:「我布施給它。」那叫做愚癡!為什麼?萬一這蚊子是屬於登革熱病媒蚊的話,你是幫助那蚊子在造業!不打死牠,至少可以趕牠走!他還說:「跟蚊子結緣,布施給蚊子。」為什麼?因為他並不真正瞭解什麼叫做結緣、什麼叫做布施。說起來,這都是非常要緊的事。所以不要一看到這個「色」就害怕,就想逃;如果說有這種現象,肯定你沒有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