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祖庭‧小廟

本山‧祖庭‧小廟

雲老禪師起門下比丘、比丘尼繼承法統傳承之法脈:


◎天岳白雲→天岳鏡○(比丘)
字輩(平陽二世天岳本晝禪師演派三十六字):
本惟恆 用寧勤 月虛白 鏡空明 離慧辨 通無心
歸太宗 一法印 昺當機 六可證 此燈傳 利度盡

◎千佛夢殊→千佛若○(比丘尼)
字輩(派衍浮丘山因老禪師座下,瀛洲實行):
剃度:號─夢若浮塵 道證諦真 慧定智明 永衛德宗
字─白如蓮潔 廣善慈念 法演華源 護佑大千
法嗣:慧心永恆保太宗
皈依:淨性大智真如界

◎平山庵─於禪林剃度之女眾出家弟子,演歸元寺派
字輩(五臺峨嵋普陀前寺續演派三十二字):
心源廣續 本覺昌隆 能仁聖果 常演寬宏
惟傳法印 證悟會融 堅持戒定 永紀祖宗

◎溈仰宗法脈繼廣修老和尚法系
大宇(即白雲禪師)於湖南寧邑桃花山白虎崗嫡傳第一十九代,自此付法傳若遷法師為第二十代孫,由其繼承法統,賜字「智藏」以為法號。
字輩(爲廣弘圓相於海內外,及祖庭歸宗之繼承,另演法名、稱號各一十六字):
法名(號):佛若光影 定慧融通 妙湛總持 顯密傳燈
稱號(字):大智法行 祖德宗風 殊勝圓相 鏡明心性


本山源流追溯

本山─天岳山
天岳山梵音寺,位於湖南省平江縣東北,正當汨羅江上游之三寶峰下,猶若太師椅,三山環抱,擁寺懷中;古名叫做「天嶽」,八小山之一,佛教中稱作「小南天」;山巒綿延,北接幕阜,與江西武功山共成分水嶺,處處流泉飛瀑,山上奇岩古樹,怪石瓊花,宛若世外桃源;小南天的範圍很廣,殿宇寮堂,層次分明,節節而上,幾乎組成了一座小城市。

天岳山開山祖─本晝禪師
本晝禪師乃木陳道忞禪師之嫡傳,道忞禪師乃密雲圓悟禪師法嗣,嘗主浙江太白天童,後於會稽開平陽之基,法傳本晝禪師,清康熙甲子二十三年本晝禪師於岳州平江開天岳道場,創寺命名「梵音」,惟地處深山,交通不便,與外界連絡困難;有鑑於此,得信徒之助,於洞庭湖畔,岳陽縣之西南,闢巴陵山為天岳下院;從此,由於下院的交通便利,加上岳陽的盛名,反而為遊方參學者誤認岳陽之下院為正,平江之本山反而埋名。尤其傳到第四代住持用智法師時,無形中已與本山脫節,成為獨立的「天岳山」。

迨至第八代平凡虛因禪師,於桃花江上游創浮丘山雷音寺,三代單傳白雲禪師為第二代住持;後經時代變遷,止錫於海隅,始開千佛山於南台灣;在因緣具足下,以所住持的菩提寺為小廟,上朔天童之平陽為祖庭,以天岳之梵音為法源,承師諭而立千佛;一脈流傳,發揚臨濟宗風,燈燈相續,慧命綿延。


祖庭~太白山天童禪寺

天童緣起
「天童」位處浙江鄞縣會稽,最早喚作太白山,群山環抱,奇峰怪石,飛瀑流泉;座落於一片蒼翠濃蔭之中,洵乃靈山古剎,莊嚴殊勝的人間淨地。相傳太白星化天童降臨於此,佛祖統紀中載:「晉永康中葉,有沙門義興建草廬於山上,有童子供柴奉水,自稱太白星,遵玉帝遺,侍奉左右。」乃佛教僅次四大名山之勝地;溯往於統志紀錄中,地屬寧波府,天童山距府城東行約六十里。


天童開山祖師─義興禪師
苦行潛修,於會稽山之東谷建成最初的「金粟院」,從首結草蘆,次成蘭若,以至伽藍蔚成。迨於唐肅宗至德二年,受東谷地形限制,於是夷平白嶺之陽,擴大地域範圍,始成現今宏偉壯碩之規模。

榮枯七次,密雲復寺
古剎年久,歷經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國,其中成壞枯榮來回七次,最感慘重者,當數明代神宗萬曆十五年的水患,全寺殿宇寮舍,悉為山洪沖圮;直至明崇禎四年,才得密雲禪師發動復建,四處奔走,廣事緣化,次第恢復舊觀;古剎梵宇,法源禪席,重現太白天童,並易天童為山名,取「弘法禪寺」為十方叢林,法系臨濟衍派,立金粟院為開山堂;後至木陳道忞禪師,改金粟為平陽,恢復「天童禪寺」古稱。

天童禪寺,歷代尊宿輩出,於中國南方,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影響所及,遠至日本。約於宋寧宗加定十六年,有日本道元禪師,登太白訪天童,問道於如淨和尚,得禪宗精要,悟佛法覺門;還歸日本,創立曹洞宗,至今宗下子孫,仍以天童為祖庭。後教界反誤認天童系出中國之曹洞,訛也!

千僧鍋
天童的殿堂有佛殿、天王殿、禪堂、法堂、五觀堂、先覺堂…等;其中,先覺堂供奉自開山祖師義興禪師以下衍派法系祖師輩中,凡得法者皆入嗣。又大寮有崇禎年間所鑄千僧鍋,共有兩大口,煮飯時上面加上竹編圍籠,飯不是用煮的,而是用蒸的,翻攪米飯則用鐵鏟。

彌勒菩薩坐鎮監齋位的緣起
天童的五觀堂異於他處,通常寺院供奉大聖緊那羅王,稱之為監齋菩薩,偶爾也有供奉伽藍聖眾關公,但天童卻是供彌勒菩薩坐鎮,目的何在?原來有段非常有趣的因緣典故。

在叢林寺院裡,僧人午齋要過堂受供養,儀式莊嚴,主事者要坐中央大位,天童在密雲禪師主寺時,彌勒菩薩可能是要幫助密雲禪師匡復叢林氣象,展露了一手,好使典範常在人間。

有一天,來了一位體態肥胖,兩耳垂肩的中年比丘,嘻嘻哈哈地進得山門,時正午齋,聲聲高喊:「咱餓了!給咱飯吃!」語音未了,他已大搖大擺地直奔五觀堂,好像常住天童,環境挺熟,很快就到了堂內;進堂之後,左右探視了一下,然後有模有樣,儼然方丈和尚,大呼呼地登上了主位,動手就吃喝起來。

此刻,在座的有當家師、知客及常住大眾師,睹此情景,趕忙上前,喊他下座,喝責他太過無禮;然而,胖比丘充耳不聞,逕自吃喝自在。當家師見狀,不免氣急,隨即吩咐照客師,著令將他強拉下座;於是,三四位照客師一擁而上,有的拉手,有的推肩膀,費了許多功夫,胖比丘依然穩如泰山,聞風不動。

這時知客師見狀,大聲嚷道:「拉他耳朵!拉他耳朵!」照客師聞言,遵命行事,兩個人箭步向前,一左一右,分別抓住了胖比丘原就垂肩的長耳朵,使勁地欲把他拖下來。可是,耳朵是抓住了,也一直使勁拉,但見胖比丘被拉的雙耳愈拉愈長,而胖胖的身軀安坐如故。

大眾師至此,個個既驚又懼,趕緊通報方丈和尚。和尚問明始末,匆匆步入五觀堂,略事端詳,隨即合掌問訊,言道:「菩薩化身,何顯羅漢相,遊戲於天童金粟之地?」(按:金粟,即金粟如來,但非訛傳化身維摩詰者;縱言思惟三昧經或發跡經,於中亦無紀錄之句。)

胖比丘聞言,肅然歛容,雙耳同時恢復原狀,離開方丈位,合十言道:「兜率之情,造次尋訪,如願足矣!」言迄,倏忽不見。
五觀堂中,肅穆沉寂,合掌當地,已近茫惘狀態。方丈和尚見狀,朗然一聲佛號,囑咐結齋之後,改方丈位,供奉彌勒菩薩,替代緊那羅王監齋菩薩位,方丈位與之對換。

如今在彌勒菩薩的監齋位置上,上掛「皆大歡喜」的橫批,兩側寫著對聯:「彌勒示貧相穩坐主位當糾察拖耳耳拖長密祖現海量喜讓客僧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小廟~浮丘山雷音寺

因雷聲轟隆而立寺名
浮丘山位於湖南省益陽縣,為桃花江的源頭,山上有一長年隱在雲霧裡的碧雲峰,其山勢奇特,一面背山,三面孤立,背山的一面並不與旁山連接,中間尚隔一道陡然峭壁,就像是一道狹隘的鴻溝,由上至下,何止百尋;常年狂風暴捲,迴環其間;宛若疾雷轟擊,又像戰場喧囂,其氣勢逼人之極!雷音寺建立於此,其名的由來,便是依之而起。

觀音泉,終年甘露
雷音寺前,在大殿的右側,奇岩壘石,向陽處,凹下一片石穴,穴中湧出清涼甘甜的泉水,可以治百病;那便是聞名遐邇的「觀音泉」,泉旁石壁上題有「靈泉甘露,滴滴瓊漿」之字句。又殿堂的兩側是依石巖而修建的寮房,殿堂的後半間是峰巖處天然凹入的大洞口,前半間則是人工加寬加深的石牆,殿頂由於是迎風口,特別覆蓋生鐵鑄成的瓦片;整幢寺院,可以說是依地形地勢而建立,洋溢出一種突出的古老與蒼勁,令人油然生起神秘而肅穆之感!

 

浮丘山開山祖~平凡虛因禪師


虛因禪師於二十七歲南遊,禮月季禪師剃髮出家,成為臨濟兒孫,後參月印師伯得悟,即肩負背架,暢遊江南。約三年,駐足湘江上游浮丘山,於碧雲峰頂建雷音寺,創制家風:
「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