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祖師~臨濟宗
臨濟宗祖
義玄禪師(約787~867)
「臨濟滿天下!」
提到本宗,很自然地就聯想到義玄禪師,晚唐山東曹縣人,很小的時候就在律宗道場出家。個性爽直,天賦異秉,求道虔誠,是個標準的北方人。為了探求佛旨,不畏艱辛萬里跋涉,特別參禮禪宗巨匠黃檗大師,黃檗希運禪師乃百丈懷海禪師之得意弟子,是個佛門奇僧;義玄投其門下,行為稱得上是精純專一,三年滿,挨受過三問三打,又謁禮高安大愚禪師,得其點化,頓啟心智,恍然夢醒。復還黃檗繼續求教,黃檗禪師終於毅然付囑燈傳,從此,義玄禪師開創了河北臨濟法脈。
臨濟寺是一座歷史古剎,東魏興和二年,它的前身─臨濟院在河北正定縣城東南滹沱河畔的臨濟村創立,原本是私人住宅,到晚唐,鎮州太尉墨君和把臨濟院改成臨濟寺,邀請義玄禪師前來做住持。由於義玄的禪法有異於其他禪宗派別,故以臨濟寺為名,稱為「臨濟宗」。
義玄禪師常常開示一些法要與門下弟子,一言一句,都是金科玉律;也常以大喝一聲的應機適宜方式教導,「臨濟喝」便自此馳名古今;也很重視運用語言藝術,在教學中獨創了「三玄三要」、「四喝明界」、「四料揀」、「四賓主」、「四照用」的深究佛法之發明;且講求「道眼分明,體究磨練」,堅信「祖禪的法要」是如此;其作風相當「乾淨俐落」,大慈悲心流露真摯,爲後代兒孫點破迷惘,透徹真常,標出「自修自證」的坦然大道。
咸通八年丁亥四月十日,義玄禪師於河北大名府興寺東堂圓寂,其門下弟子妥收衣缽,於臨濟寺建「澄靈塔」葬之,敕諡「慧照禪師」。其傳法弟子有興化存獎、灌溪志閑、三聖慧然等二十二人。其中由慧然集錄演說,編輯成「鎮州慧照禪師語錄」。
木陳道忞禪師(1596~1674)
生於明末清初,為廣東潮州林氏子。起初修習儒學,仕宦後,閱讀大慧宗杲語錄,即在廬山開先寺若昧智明處披剃。後以父母執意,還俗結婚生一子,於二十七歲再度出家,依憨山德清受具足戒。隨後四方參訪,參謁了天童山金粟院密雲圓悟禪師,親炙十四年,號山翁,字道忞,成為同門十二人中最為優秀的一位而繼承法席。
順治己亥十六年奉詔入京,住萬善殿,常與順治皇帝談禪論道說法,賜號:「弘覺禪師」。逾年,請辭,留弟子旅菴本月主持善果寺,山曉本哲主持隆安寺。南返,隨行者有本晝、本亮二位高徒。
晚年時,離開金粟院,隱棲於會稽化鹿山明洞天,選擇立塔於黃龍峰,開立了平陽堂。康熙十三年入寂,世壽七十有九,著有弘覺忞禪師語祿二十卷,收集入清朝之龍藏。另有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六卷、奏對錄、山翁忞禪師隨年自譜、詩文集等。
其中,北遊集一書被清世宗視為不敬乖謬之書而銷毀;隨年自譜則收載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大學東方學報。
法傳本晝,為平陽堂第二世。本晝後辭去,由本亮繼承為第三代祖;清代的山水大師石濤元極,即是本亮禪師的得意傳人。
木陳道忞禪師,承天童山弘法寺,密雲圓悟禪師法嗣。
衍派:臨濟宗第三十一世。
字輩(於紹興平陽另演二十八字): 道本元成佛祖先 明如杲日麗中天 靈源廣潤慈風溥 照世真燈萬古懸
天岳本晝禪師
湖南岳州湘陰人,於儒士聲望,與乃師木陳道忞禪師等量齊觀,世俗情誼,猶同兄弟,時號之直木道人,著有直木堂詩集。曾主持平陽宏覺寺,後請辭平陽,入洞庭,於岳州建立天岳道場,寺名為梵音。
本晝禪師承天童山金粟院,木陳道忞禪師法嗣。
衍派:臨濟宗第三十二世,平陽下第二世,天岳開山演三十六字。
今摘錄直木堂詩集中二首:
(一) 忽厭
何嘗面壁或書空 直厭虺隤紫陌風
明月山巔邀我去 寒泉天岳一倥侗
(二) 欣然
前前後後是猶非 祇在欣然一契機
麋鹿猿猱知渴飲 難撓獨鶴傍林飛
平凡虛因禪師(1867~1967)
河北宛平葉氏子,曾中舉人於清末,求進士而落第。基於宦海非其志,利祿非其願,乃於二十七歲南遊,投禮月季禪師剃髮出家,字虛因,後參月印師伯而得悟。
後辭天岳,即肩負背架,暢遊江南。約三年,駐足湖南桃花江上游的浮丘山,改碧雲峰的雷神廟為雷音寺,是為開山一代祖。不一年功成身退,託弟子夢哲白淨禪師住持寺務,並繼承浮丘山二代祖,可惜捨報太早,僅得僧臘十一,世壽三十九。後得清代封侯的歐陽世家後裔─夢殊白雲禪師接承衣缽,得未斷三代單傳的香火;誠然,是為因老禪師曾經所歎「僥倖也」的釋懷語!
虛因禪師於岳陽樓東北,洞庭湖內,浮立湖上的扁山西臨湖處,建一草庵曰:「一椽居」。曾潛隱扁山草庵,輒喜垂釣生活,而有「釣水瘋僧」之稱,然地方父老皆喚其為「釣水和尚」。
初時,鄰近的漁戶人家並不知真象,因此見者不是詛咒即是毀謗,後來窺破秘密:原來其釣無鉤,僅有一桿一線,連個浮筒都沒有!嘗有人探詢其原由,卻作如此回答:「子牙直鉤,老僧無鉤,線桿隨和,常為意陶!」有好問者說:「如何得魚?」則緩然起釣,提線繩出水,即見繩端掛著活鯉逾斤,搖首擺尾,必待喝一聲:「去吧!」始張口脫釣入水而去,留下線繩於湖面隨水波動,隨即爽朗大笑而禪唱之,曰:
釣兒無鉤為釣水 簍兒無魚滿清風
人魚同為自由命 何忍補殺保食神
倘使魚兒會說話 必責漁夫狠毒心
老僧從來不說法 唯祈世間盡善人
虛因禪師承天童山宏覺寺,天岳本晝禪師第八世法嗣。
衍派:臨濟宗三十九代,浮丘山開山祖。
歷代祖師~溈仰宗
溈仰宗祖
溈山靈祐禪師(771~853)
溈仰宗祖─靈祐禪師,福建福州長谿人氏,俗姓趙,年十五依法常律師出家,究大小乘諸經論,在杭州龍興寺受戒;二十三遊江西,參百丈懷海禪師,於一次撥爐火時,獲悟涅槃妙心,得感菩提道果。侍百丈門下二十年,後來,於「大溈山」嗣其法,創設茅蓬,木食澗飲,村民感德,群集共建同慶寺,算是最早實踐「百丈清規」,且紮根卓越的十方叢林道場。
相國裴休前來聞道,聲譽大揚,學僧雲集,遂於此敷揚宗風達四十年之久,世稱溈山靈祐。其中得嫡傳弟子仰山慧寂,相與振興其道,以「溈山合仰山」而共稱「溈仰宗」。
大中七年正月九日,靈祐禪師,盥漱趺坐,怡然而寂,世壽八十三,戒臘六十四,入塔於本山,諡「大圓禪師」,塔曰「清淨」。而靈祐留給後人最大的財富應是《溈山警策》。該書全一卷,全稱《溈山大圓禪師警策》,靈祐鑑於當時修行者漸漸懈怠、威儀不守,於是作本書,警其未悟,策其未進,使彼等歸於正道。此書言簡意豐,被後世禪門列為「佛祖三經」之一。
仰山慧寂禪師(807~883)
仰山慧寂禪師,廣州人,俗姓葉,十五歲請出家,父母不許;十七歲再求出家,父母猶豫不決,夜見曹溪發出白光,以為其子誠意,乃許出家。住韶州南華寺,十八歲到江西吉州,拜謁耽源應真禪師,傳授圓相九十七種,僅得其體。
二十一歲拜謁溈山靈祐,侍從十五年,受其心印,因識「○」相此而得其用,由是頓悟無生,輒以各種圓相之變現而接引學人:如○相之內加佛、加人、加牛、加卍等字,暗透玄機,高深難測。三十五歲,領眾出世,轉法三處,敕賜「澄虛大師」。曾住河南王莽山,七十三歲移住江西大仰山,稱為「小釋迦」,七十七歲圓寂,諡「智通禪師」。
溈仰宗風
溈山仰山,父子唱和,宗風互揚,風格鮮明,前呼後應,同曲同心,尤其師徒二人間,「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欲喫飯,我便捧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問答過話,你來我往,息息相通,默契無礙,隨時應機觸發禪機,引人於平凡處忽發深省,嚴肅中頓見至理。在禪宗一花五葉中,是最早伸展的一葉。
溈仰宗發源地─同慶寺
同慶寺位居湖南寧鄉縣的溈水畔,是一處山寺,寺眾不多,生活純樸而粗淡;寺産頗豐,有桃和梨果園,近百畝的稻田,全租給地方農民。寺眾無須耕種,仰賴所收的田租和水果,便足夠寺中常住的衣食;因此,每年除了定期法會外,絕多數的時間,不是聞法,便是共修;尤其是「溈仰宗」的「圓相」特色,自古以來,可謂山家僧侶最難「參透」的法門。
衍派
白雲禪師乃繼承廣修老和尚的溈仰宗脈,成為第十九代孫,賜法號「大宇」;而廣修老和尚是羅漢桂琛和尚的第十八代孫。後白雲禪師將此法脈傳與若遷法師,賜字「智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