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礙白雲飛-千佛山

青山不礙白雲飛~千佛山

千佛山菩提寺寺誌
菩提寺,依地形山勢,命名為「千佛山」,圓成林園山寺,及千千萬萬個覺悟行者之義,雖然山不高,水不深,風景平常,但也具備了有山有水的自然風格。

千佛山原地名「香洋山」,又叫「大潭山」,本為昔台南軍人公墓所在地,日後漸成富戶人家卜葬之所,墳墓盦集,陰氣日盛,威脅鄉人之安居,乃有建寺之議。

法不孤起,緣合方生
是時鄉民有賴種竹採筍維生者,總在凌晨(丑時)入山打筍,一日有人適見一團瑞火從天而降,乃競相走告,仕紳父老遂卜以為建寺之所在地,且紛紛解囊籌款,乃購得二分地,搭建瓦屋一間以供佛,即「寺」之伊始,「菩提」之濫觴。

當時為覓一看守者,鄉民管理委員會乃於佛前占鬮,所推舉者無一應卦;一日,有他鄉一婦人虔誠前來瞻禮,眾人慫恿一試,七順筶終於出現,是為意中人選,婦人竟然從此捨俗與青燈為伴,長侍佛前,後披剃於開山德泉老和尚座下,為普聖尼師。

此時,德泉老和尚年事已高邁八十四,有意邀請善信謝桂枝居士前來理寺,因謝居士平日侍佛虔誠,常年茹素住在歸仁善化寺,與菩提寺往來頻仍,但遇此時伊正抱病居家。敖不過德泉老和尚的堅請之情,謝居士只好勉強應允上山,一見到鐵皮厝中供奉的原是安於善化寺的三寶佛,熟悉之情強烈油生,即刻佛前跪拜祈願,若能一週內身體康復,輒願長住菩提寺以迄終老。結果三日病況竞神蹟般消除,謝居士當然歡喜償願。

早期寺院,就在謝居士與普聖尼師的四處奔走化緣籌募,及幫忙種植鳳梨、荔枝營生,陸續購得六、七分地,菩提寺址始略具,於是籌建大雄寶殿,工程期間,德泉老和尚圓寂。

名山欣慶得主
1972年大殿完工,因緣和合下,謝桂枝禮請雲老禪師為住持,附帶條件,便是謝居士必須出家,因為早期民風流行居士住寺理寺,甚不如法,在雲老的慈悲善巧下,謝居士終於投禮其座下,披剃出家,法號如音。翌年九月晉山,雲老乃入山主寺。

白雲禪師自接掌菩提寺後,無時不以「荷擔如來家業」為矢志,透過匠心營運規劃,立意將千佛山菩提寺興建為一處佛教叢林,十方道場;秉持「清淨、莊嚴、澹泊」的禪風,不事緣化,一切建設隨緣進行,沒有富裕的鉅金來源,不假專業的建築設計,點滴涓成。

1982年雲老禪師創辦千佛山女子佛學院,第一屆學生甫入學報到畢,普聖尼師示疾,在眾人晝夜不輟的佛號聲中入滅,雲老禪師主其後事,導歸極樂。從此,千佛山菩提寺一概嚴禁僧尼化緣而逐步走向實修叢林,接引學人,作育僧才,廣弘大乘法要。


大乘般若法船
從最初僅有的大雄寶殿,經過三十幾年的隨緣慘澹經營,在雲老禪師非凡智慧、日夜不停頓的引領下,三十幾歲的千佛山菩提寺,宛若像壯年一樣挺拔出穎。

從正面的「不二門」前拾級而上,櫛次鱗比,一個殿堂走過一個殿堂,先穿過「天王殿」、「華藏殿」,沿著彩繪內廊,荷花池,若以橫向直行,先通過「十八羅漢長廊」、「知客室」、「五觀齋堂」、「三寶殿」、「準提殿」、「金剛經塔」「文教大樓(視聽中心、講堂、禪堂)」、「女子佛學院」、「雜誌社」、「羅漢堂」;再由縱往上,繞過「三寶殿」,見到韋陀護法,尋階探上,經「法堂」、「如來殿」、「千佛殿~密壇」,壇頂蓮花座上即是「大佛」。

如果順著菩提寺「山門」的對街,會走到「海會塔」,「大願殿」、「大悲殿」、「彌陀殿」等三殿堂與「施衣中心」。
再沿著菩提寺的彩繪外牆,一直走到盡頭─寺院的地界,回過頭來往前看,哇!整個菩提寺的外觀,正是一艘好大的慈航法船哩!「船子和尚」的心願,自小就醞釀在雲老禪師的識田裏,童年的夢想,由小乘增上大乘,展現功德饒益,希望將佛陀的智慧法幢,轉化成千佛的力量,傳播給十方眾生。

大佛
巍巍坐雲間 慈悲護眾生
千佛山大佛於1987年5月間開始塑建,至2002年完工。佛身八丈四尺,含蓮花座,總高十丈八尺,法像巍巍,慈靄莊嚴,端坐雲間。
車行在南二高上,大佛是極明顯的一個地標;尤其在夜間,從大佛的眉心處發出琉璃的光芒,普照指引著迷行寤寐的夜行者;側姿的大佛,謙卑曲躬的身影,多添了幾分典雅 的眷顧,俯視座落在大自然的綠叢中,散放著平和慈柔的藝術氣蘊。

大佛的建造,旨在鎮寺安眾及護佑眾生,由於雲老禪師一念的悲願,即造就今日全台的第一釋迦牟尼坐佛的誕生。這是極高難度的創作挑戰,紮實地考驗著設計者─雲老禪師的智慧、耐力和毅力。

首先,雲老禪師先對千佛山的整個山丘地質作探勘的深研,請教蒐集各大學院所地球科學與大氣塵系的專家資料,透徹防震問題;在開基打樁之初,經過一連串模擬與審慎評量後才動土開挖,而且每個施工過程,必定親自現場監工指導。

地基完成時,同時綁出四根主樑柱,大佛內部的結構體,是按照一般蓋樓房的建法,一層層方正的鋼筋混泥土,延伸四根厚實的樑柱,擎住挑高的格局空間;而大佛的外貌,從蓮花座、佛身、捧印、肩、頭面、髮髻等,皆用一片片的板模、灌漿塑型,配合施作的是長年累月承包菩提寺泥作工程的土水阿泉師,每一個步驟關卡,都經過雲老禪師費心指導,甚至實地製圖、操作,運用知識經驗,發揮思想智慧,巧妙藉著木條的力度,結合鐵條、鐵釘與兩分寬的三夾板,細細地雕出蓮瓣,以及肢體的曲線、衣袍的紋理。

尤其是「法相容顏」的製作,更是需特別講究工法、耗時,經過放大倍數的比例拿捏,神情儀表的捕捉─世尊慈眼的俯視,微揚的唇角,慈悲的攝受力等,要表現的唯妙唯肖,確實是相當不容易的。

最後在整體表層的特殊防護處理考量,更是費盡一番巧思。菩提寺的大佛外表,樸實無華,不若一般的佛像都上金裝或彩繪,每逢六年左右,就要固定重新塗佈,維修費用非常可觀,往往動輒數百萬;而且台灣的氣候潮濕,為免大佛在日照雨淋之下,出現苔綠、水漬或滲漏,雲老禪師特別想出一勞永逸的防水防護法,且歷久彌新;特地買進福建青斗石,打成碎石子後再抿洗上外表。如此傳統加創新工法,管它日曬雨打,那愁歲月琢磨,任風雨洗盡浣垢,春秋護守著大千!

大佛的內部,是採懸空、不得進入的設計,大佛的背部,由後頸項到腰際間共留有五個預留維修口;平常,任何人都只能在蓮花座旁或遠處瞻仰,以示對佛的尊重與崇敬。大佛越高,護佑的範圍就越大,建這麼高,就是希望能無遠弗屆的加被無量眾生。
凡是佛弟子,都希望佛陀的正法能如甘露般的滋潤每一個人的心田!

佛經上說,若能發起信心,念佛功德而造佛像,則終不生貧窮之家,且身相端正圓滿,永得安樂;您喜歡千佛山的大佛嗎?希望藉由這一份法緣,讓您也能走進千佛山的般若園地,開啟覺悟的智慧!

玉佛
位於三寶殿的正對面,是尊一丈零八尺高的坐姿玉佛,乃目前亞洲最大的釋迦牟尼玉佛。其來處有一段傳奇典故。
玉佛的發源地,來自緬甸,是由一塊完整而無瑕的玉石所雕成。原礦的主人本是經營礦場,在祖父時代即從地底採掘而出。當時,祖父獲此瑰寶,視為珍藏,任何人出高價都不賣,但巧妙的是,自從他見著玉石的第一眼時,心中自然醞藏著無可解說的意念:玉石瑰寶等候有緣人,希望名字中要有個「雲」字,最好是白白的雲。

玉石打從出土,擱置在地面上整整七十年;祖父往生後,臨終囑咐兒孫,有此心願未了。剛好雲老禪師正有意規劃千佛山菩提寺建個玉佛殿,需尋覓一尊玉佛,託門下弟子前往緬甸尋訪。得此因緣,玉石終歸名主。

佛像的頭面先在緬甸大刀粗鑿,運送到台灣後才連佛身一起圓滿精雕。玉佛通體瑩白圓潤,僅手足處略帶癍紋,巧似人體青脈。由於玉佛高大,目前尚無殿堂可容安座,隨順因緣,遂暫奉於三寶殿前庭。 


準提殿
供奉準提菩薩
即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密宗,又稱「準提佛母」,或者「七俱胝佛母」,佛母的意思是成佛之母,是成佛必須有的知見修養,在密教中的地位崇高,亦有「勝金剛」的稱呼。

「俱胝」在梵文裡是一個大數目,相當於百萬千萬億,過去有七俱胝佛哀憐未來福報小、惡業多的眾生,特別入準提三摩地,為救護眾生而宣說陀羅尼。

圓滿應化
在準提殿,安放了兩尊一模一樣的準提菩薩,其實這是因地制宜,兩尊背靠背,一者朝內,一者向外,表徴「內外護持」。向外一尊處全寺之最正前方,面山門外的大潭埤;向內一尊面三寶殿,以示三百六十度面面應化,無所不覆,是為短壽眾生延壽護命的菩薩。最外面設一大香爐(向天爐),是全寺做早晚課或者法會時,上通天庭、下通地府的聯絡站。

準提菩薩是位蘇悉地菩薩,蘇悉地在密法中表示達到妙成就的地位,也就是修行者依密法的持誦真言,以身、口、意三業相應印、咒、觀三密而成就世間、出世間的種種妙果。

古梵字體再現
殿圍則是仿照五台山菩薩頂銅殿的設計,融入「圓滿」的意象,且因應台灣溫暖潮溼的氣候,遂以鋼材取代銅質,於1996年夏竣工。準提殿圍上方的鋼鑄古梵字,雲老禪師特別解釋「這是以六字真言為基本的中心咒,配合旁側的八個古梵字,共是七個咒語。」

此乃古梵密法中相關於準提菩薩的七個咒語,而這些古梵字體,在現今所流通的印度文獻中業早已失傳,如今難能可貴地字體再現,實感恩於雲老禪師對古梵密法精通之因緣,否則無人能再窺登堂奧!準提殿的古梵字,不但是嚴飾殿堂的線條,也是內蘊密意、契入準提的真實言語,如此巧妙地以組合方式表達密法真意,手法殊特不凡!

彌勒菩薩
千佛山菩提寺客堂前供奉了一尊金黃色的彌勒菩薩,寬額大耳、笑容可掬、坐姿自在。很多人也許不知道,這尊彌勒菩薩的背後也有一段趣味橫生的典故。

他─是出自雲老禪師的作品,原本這尊彌勒菩薩是立姿,最早被安置在三寶殿前,由於菩提寺各大殿堂工程陸續擴建,後來被請來客堂前。隨順時節因緣之變化,雲老禪師信手拈來,將原是立姿的彌勒菩薩活像變魔術般,直接改造成坐姿相,運用麻絨混合水泥、沙等材質,把外貌重建地天衣無縫!

彌勒菩薩與本山系的祖庭─天童禪寺,曾有段趣妙的淵源,在臨濟第三十代祖密雲圓悟禪師時,彌勒菩薩當下化身一兩耳垂肩之胖比丘,大剌剌游走寺內的五觀齋堂,戲弄了當時寺中的知客、常住大眾師,鬧的大家既驚又懼,直到方丈和尚─密雲禪師出面禮迎,才識破玄機!

經塔
全台首座金剛經塔
全台第一座經塔於1997年12月23日落成。其外貌比照緬甸仰光的經塔造型;塔內因收藏安奉經典,故稱「經塔」。建塔目的主要是供修行人拜經修行、砥礪道業之用。大乘佛教的經文,南傳佛塔的形式,結合成千佛山菩提寺經塔的特色。

經塔的四周牆壁上,鏤刻著五千多金字的《金剛經》全文,門楣上方還有二百六十八字的《心經》。這些清雋有力的經文,皆出自方丈老和尚的弟子─上鏡下印法師之親手筆。1996年,印法師謹遵師諭,每日虔敬沐手上香恭寫,費時二個月完成;因為書寫經文,是要提供給行者禮拜之用,所以沒有落款。

千佛山方丈上白下雲老禪師一向以「般若」為智慧法門,所以經塔所供奉的,便是般若部的兩部最重要的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為《金剛經》和《心經》。

拜經還願
拜經,是一種苦行的體驗。先行發願後,可以一句一拜,或一字一拜。旨在行修體驗,報答父母恩,而不是為了自己;行者可以發願拜多少遍,而不是多少天,直到自己所發願的遍數拜完了,那才算是功德圓滿。

經塔平日有對外開放,不限於寺眾使用。少則二人,最多四人,凡是想要拜經的行者,必須先向知客室登記,並且一定要依照規定來做:
1. 拜經期間,遵守日中一食、夜不倒單。
2. 出家眾必須搭衣持具,在家眾著海青。
3. 早晚二課要隨眾。
4. 拜經之前必須先發願。


千佛殿(密壇)
千佛殿內為密壇,位於如來殿上,大佛之蓮花底座內,完工於1995年6月。
此殿為密壇行法專用之處,平日不開放。壁嵌釋迦牟尼佛像共九九九尊,加上頂上之大佛,共為千佛。千佛殿中的四根大柱子,上方便是大佛。

千佛殿中央的圓壇範圍就是密壇,即使在大型法會中開放密壇時,圓壇的範圍以木輪圍繞,是金剛薩埵(上師)行法的壇場,信眾也只能在外圍瞻仰,不能進入。

楞嚴鏡壇
千佛殿的密壇是屬於「楞嚴壇」,以「鏡壇」的方式表現,其中內含寓意。以光度而言,「鏡」代表「智慧」,因為光是智慧的象徵;至於「鏡」的本身,是取其「返照」的意象。密教行法,「觀」是重點,講求以「智慧」行觀照,不是一般意義的觀想。

此一殊勝的楞嚴鏡壇,舉世無雙。密法的行修,有著嚴格的要求,教理的基礎尤其不可少。修養與智慧,同等重要;定力,是基本要件。而一位殊勝的成就者,必然具足這一切!行法時,在鏡蓋的映射之下,壇場氣氛更形莊嚴肅穆。

密壇圓台上供奉五方佛、十八尊,這是印度、尼泊爾密教十八個不同的本尊。五方佛是:中央大日如來,表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如來,表大圓鏡智;南方的寶生如來,表平等性智;西方為阿彌陀如來,表妙觀察智;北方為不空成就如來,表成所作智。

自千佛山開密壇以來,向來皆由雲老禪師親任金剛薩埵,堪稱法會中最為難得殊勝之事,無論是壇場中的莊嚴氣氛,或是種種難以思議的相應,只有當時參與盛會者才能體會,點滴在心頭。如今密壇平日行法,則由若峰法師擔任:若峰法師曾閉關習密三年,於密法奠下良好基礎,擅於施放燄口及護摩,現任千佛山菩提寺密壇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