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期2015年5月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譯 毗盧遮那品第六之一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智、梵語說闍那,乃一切世出世間之知識與經驗,即一切智;言智地者,涵蓋了智的體性、效用、法相、境界圓融無礙之成果。

      智的體性:知識經驗。

      智的效用:明通事理。

      智的法相:知而後解。

      智的境界:光明徧照。

      智於修行中,如諸波羅蜜法行,智波羅蜜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無論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堪稱諸佛學之首要條件。

    唯識法相學44 種子問題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第一個“剎那滅”:種子會發出來,但是在一剎那之間就會消失,這是什麼現象?在理論上,“眼耳鼻舌身”接觸到“色聲香味觸”,就會產生根與塵接觸的現象,是不是就能確定裡面有種子?有種子因、有什麼……?

    佛法要義 智慧(三)之2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所以談四種智,為什麼要說從成所作開始起,不要從大圓鏡開始?因為太多的人談四種智一開始就說大圓鏡智,談後面認為平等、妙觀察、成所作都是多餘的。我像大圓鏡一樣,什麼都好了;怎麼像大圓鏡一樣?大圓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休庵拾粹 過去的行為

  • 文:文文出處:紅塵甘露
  • 「過去的行為,今天的現象,可曾思考?可曾檢討 ?」

    他說;幼稚的總歸幼稚,誤會總歸誤會,運氣實在不幫忙;思考、檢討,總不能時空倒轉,又能奈何?!

    楞嚴探秘(二之四)

  •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
  • 他解釋「如是我聞」不是這麼簡單──「這就是我所聽說的」,不是這麼簡單!他先把「如是」分析給我們聽,再把「我聞」聞的層次分析給我們聽。佛法中提到「如」有圓滿的意思~~

    解惑

  • 文:若知出處:解惑篇
  • 通常初學佛者 以為佛法和世間法是兩回事,其實佛法不離世間覺 學佛是學覺悟 要覺悟必須培養智慧。
    智慧從何而來? 必須熏習並建立正確的知識經驗
    老禪師有言:佛法是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並能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


    仰山慧寂禪師   

  • 文:編輯部出處:高僧傳略記
  • 祐問:「塵非掃得,空不自生,如何是塵非掃得?」慧寂聞言,即用掃帚在地上掃了一下。

    祐說:「如何是空不自生?」慧寂指了指自己的身體,又指指祐禪師。

    祐問:「塵非掃得,空不自生,離此二途,又怎麼生?」慧寂聽了,再掃地一下,又指了指自己的身體,並指指祐禪師的身體。



    春神來了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
  • 「所謂“無常”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你沒有辦法去肯定它的常性,好比這個時刻我們在錄音室,等一會兒可能會出門或趕到工作的場所去,完全沒有一個肯定的常性,這是“無常”的一種說法。

    氣血、經絡、與健康 (五十一)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
  • 一般而言,學習經絡保健者,都期望能對任何亞健康症狀或各種病情,能有一定的穴位來對治。例如頭暈、肚子不舒服,及至臨時血壓高等,能取一定的穴位來保健,以緩解病情。

    向古德賢者致敬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記得在唸中學時,在歷史課本中曾經讀過鳩摩羅什大師的名字,印象中只記得他翻譯了許多佛經,但因那時對於佛教及佛法並沒有興趣,只當考試資材般讀過、背過而已。

    雨天沒傘的時候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我年輕時,還是一個小夥計,東家常常讓我拿著帳單四處催帳。有一次,正在趕路的我遇上大雨,同路的一個陌生人被雨淋濕。

    跨年花絮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恭錄部份摘要;老禪師說:『………你們還記得過去,每一年除夕,我都說:我不想講太多的話,你們看看,你們自己這一年的那個成績單,你究竟寫上去一些什麼?其實真正一個修行人,不能夠以一年為度,應該是每一個時刻為度。

    選擇的權利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凡夫走生死格局,抱怨不停,緊抓不放,要想能解脫,不被業力所束縛,離苦得樂,最好的方法就是學佛~

    追思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
  • 清明節對許多人來說,是個相當重要的節日,尤其在華人的世界裡「慎終追遠」的觀念始終是牢不可破的,即便是在現代如此忙碌的時代中,排除萬難回鄉祭祖掃墓,在許多人心中依舊是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開學了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
  • 果報是要自作自受的。而雲老禪師也常提醒我們,於業果要能「歡喜承受」,才不會隨業再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