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70期2021年10月
雲語書摘 戒定慧之要義
唯有三學具足,才能從有缺失的平凡人,透過佛法的修學,而至無漏賢聖,以至正等覺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69期2021年09月
雲語書摘 具足梵行
修行全在心念的磨鍊,唯有從心念處著手,方能調理自我的言語和行為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68期2021年08月
雲語書摘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人世間什麼最難行呢?即身、口、意行為的不造惡。
人世間什麼最難忍呢?即五欲、八風,皆能清淨不染著。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67期2021年07月
雲語書摘 波羅蜜行
從生到死,究竟而入涅槃的彼岸,是一個理想,而要抵達理想必須要有方法,有所謂的六波羅蜜法、十波羅蜜法、九十波羅蜜法,以至到達無量波羅蜜法。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66期2021年06月
雲語書摘 心生即種種法生
「因緣生法,不捨因果,心是諸行之主。
因緣違背,因果罔然,心是分別之王。
生法求滅,究竟因果,心是造作之主。
因緣離散,因果難顯,心是取捨之王。」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65期2021年05月
雲語書摘 善心不是慈悲
但是獻上一份心意時;所包含的是虔誠與尊敬?亦或是拔苦與樂?或只是一份憐憫,乃至求功德之心?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62期2021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人性與佛性
然而佛性的的顯現,在於培養智慧的修學中,去面對現實的是非,能明辨是非,但不參于是非;於美醜的分別,是認識美醜,卻不為美醜生起喜厭之心。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61期2020年12月
雲語書摘 重業輕報
佛陀知道此事後,就放光勸誡他:「你以前離開欲望的世間生活,加入了修行的生活,卻又染上所有的束縛。如今要令內心清淨,必須連根拔起欲望的根!」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60期2020年11月
雲語書摘 身口意的調適
不妄語,交往互信。
不兩舌,無有是非。
不惡口,彼此無怨。
不綺語,是善知識。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9期2020年10月
雲語書摘 依法不依人
那法性在哪裡?是依佛陀的教法,經過個己實際的修養,在現實生活中能體驗、發現到,甚至能證得到的境界,有了這種修養條件的,就是法性。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8期2020年9月
雲語書摘 夢幻泡影
碩大的雨滴打在地上,形成水泡,馬上就消失了!他們因此如是思惟:「我們的身體就像這些水泡,終究會毀壞。」乃察覺到五蘊的無常。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7期2020年8月
雲語書摘 什麼是妄想雜念
想到這裡,他就心安了,意止了,識田寂靜,待到來朝,從頭做起,其他的,點滴都不住於五蘊之中。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6期2020年7月
雲語書摘 新冠病毒爆發後
《黃帝地母經》謂:「太歲庚子年,人民多暴卒,春夏水淹流,秋冬多飢渴,高田猶得半,晚稻無可割。」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5期2020年6月
雲語書摘 修行者住山需要什麼麼條件
住山不是準備多少生活費,也不是去開農場,從事生產,賺取安定的生活。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4期2020年5月
雲語書摘 淨業行人
貪瞋癡最強烈猶如熾盛之火,而於財色名食睡有強烈佔有欲之人,於心念中充滿了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之相。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3期2020年4月
雲語書摘 最大的功德在那裡
如是,印度兩千數百年來,以至現在,完全處於多數的貧窮,少數的富裕;使得每一眾生的心意識裡,皆追逐現實生活中的功德報酬。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2期2020年3月
雲語書摘 法如筏喻者
法,是指度脫的方法。非法,是指福德因緣,果報在天道;然而報盡仍隨業輪迴,不是究竟。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
雲語書摘 根塵要義
六識中的前五識,只有分別,沒有善惡的感覺,而自第六識以後,始具有能觀察事務的歷程,而生感覺,籌量(作意)分辨(了別)萬有,而生起一切萬物萬法。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雲語書摘 業的形成
《大寶積經・卷九十六》說:「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這便是自作自受的詮釋。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9期2019年11月
雲語書摘 修行上的障礙
所以業與道的關係要弄清楚,因為任何一個色法,究竟是業或是道?不是色法的本身,而是五蘊起變化後,產生的作用,也就是「我」起分別,所生起的計較、執著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