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8期2020年9月
雲語書摘 夢幻泡影
碩大的雨滴打在地上,形成水泡,馬上就消失了!他們因此如是思惟:「我們的身體就像這些水泡,終究會毀壞。」乃察覺到五蘊的無常。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7期2020年8月
雲語書摘 什麼是妄想雜念
想到這裡,他就心安了,意止了,識田寂靜,待到來朝,從頭做起,其他的,點滴都不住於五蘊之中。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6期2020年7月
雲語書摘 新冠病毒爆發後
《黃帝地母經》謂:「太歲庚子年,人民多暴卒,春夏水淹流,秋冬多飢渴,高田猶得半,晚稻無可割。」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5期2020年6月
雲語書摘 修行者住山需要什麼麼條件
住山不是準備多少生活費,也不是去開農場,從事生產,賺取安定的生活。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4期2020年5月
雲語書摘 淨業行人
貪瞋癡最強烈猶如熾盛之火,而於財色名食睡有強烈佔有欲之人,於心念中充滿了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之相。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3期2020年4月
雲語書摘 最大的功德在那裡
如是,印度兩千數百年來,以至現在,完全處於多數的貧窮,少數的富裕;使得每一眾生的心意識裡,皆追逐現實生活中的功德報酬。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2期2020年3月
雲語書摘 法如筏喻者
法,是指度脫的方法。非法,是指福德因緣,果報在天道;然而報盡仍隨業輪迴,不是究竟。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
雲語書摘 根塵要義
六識中的前五識,只有分別,沒有善惡的感覺,而自第六識以後,始具有能觀察事務的歷程,而生感覺,籌量(作意)分辨(了別)萬有,而生起一切萬物萬法。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雲語書摘 業的形成
《大寶積經・卷九十六》說:「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這便是自作自受的詮釋。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9期2019年11月
雲語書摘 修行上的障礙
所以業與道的關係要弄清楚,因為任何一個色法,究竟是業或是道?不是色法的本身,而是五蘊起變化後,產生的作用,也就是「我」起分別,所生起的計較、執著的情況。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7期2019年9月
雲語書摘 出世之法財
佛在《未曾有因緣經》說到有七種法財,即信財、進財、戒財、慚愧財。聞財、捨財、定慧財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6期2019年8月
雲語書摘 十纏的認識
十纏,是十種纏縛眾生的煩惱。眾生來去娑婆世界承受苦報,是因為有太多糾纏不清的問題。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5期2019年7月
雲語書摘 禪行者的十德
禪行者的十德是:忍苦第一、淨信第二、願行第三、參學第四、淡泊第五、尊法第六、正勤第七、無畏第八、隨緣第九、方便第十。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4期2019年6月
雲語書摘 念處的認識
念、念處、念處觀,依於佛陀的教法,最初是教二乘行人修五停心觀,為止行人妄想和雜亂的心,是為修奢摩他法;而後教依四念處,以發起行人觀照之慧,是為毗缽舍那法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3期2019年5月
雲語書摘 種性的認識
在佛法要義中說種性,就是指一般人天生的本質,有凡夫種性、習種性、道種性、聖種性與等覺性共為五種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2期2019年4月
雲語書摘 如何降伏其心
佛陀知道後告誡他說:「如果可以控制心念,就沒有什麼事情需要再控制了,所以努力控制心念吧!」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 341期2019年3月
雲語書摘 僧伽的布施行法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0期2019年1、2月
雲語書摘 無明諦義
蠶作蠶繭,上下左右纏繞,吐盡腹中所有,才大功告成,以為從此可以常住其中,安然無恙了!卻不知道自己苦心經營,不過是自纏自縛。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39期2018年12月
雲語書摘 色與空的關係
基於這種次第,很可以利用「想、行」之間的關係,藉禪定的修養,於中建立起間隔的緩衝,作想與行的調適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37期2018年10月
雲語書摘 業中有道
因為人是帶著業來到這世間,任何一個因緣發生,善的是一個業報現象,惡的也是一個業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