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4期2016年9月
楞嚴探秘六之一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3期2016年8月
楞嚴探秘四之四
剛才講到因緣和合產生的現象,但這種現象是虛妄的、不是實在的,你只要能見取因緣和合之前它是什麼樣子,就知道實相在哪!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2期2016年7月
楞嚴探秘五之四
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諦觀,現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11期2016年6月
楞嚴探秘五之三
一般我們的自我意識裡,有感性的成分和理性的成分,有的人偏於感性,有的人偏於理性,在這裡暫不比較理性較好或感性較好,那只是種分別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10期2016年5月
楞嚴探秘五之二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就是個「虛空性」,就像天空一樣!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9期2016年4月
楞嚴探秘五之一
我們繼續探討「空」義,為什麼叫「空」義?前面說到聲聞法跟菩薩法的情形,這部經開始的時候提到很多無漏大阿羅漢,可是這部經又是標準的菩薩大乘佛法,我們必須要把修行最重要的「空」的意義搞清楚,當接觸這部經的時候才比較容易下手。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楞嚴探秘四之三
《般若經》的法義是菩薩法,佛陀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介紹,最初的時候佛陀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要清淨自己的身口意;而後慢慢提昇修養,善的要轉成道業,比方說行六波羅蜜的布施啊,布施有有相布施還有無相布施,般若經先談有相布施,以七寶布施功德大,要先肯做布施,可是肯做布施那肯定是有為法,布施得越多福德越大,而真正的修行還要慢慢提昇,轉福德為非福德性,突破有相進入到無相,信守般若法義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7期2016年1月
楞嚴探秘四之二
「如愚凡所執,不識從未有」,凡夫俗子執著於妄有,沒有辦法看清楚實相的原貌,於法未生之前的那種原始的清清淨淨的現象;「性元無決定,生滅不堅住」,那個「性元」是指原始的、開頭的現象,因為妄念而產生現在的這種差別,所以應該回過頭去「應觀諸法義,般若究竟空」。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9期 2007年 10月刊
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七十八 -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二)
以學佛一定要深明般若,才能夠進入實相清淨,正信解脫!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8期2007年 9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七 -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一)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這是禪門祖師大德說的話,因為禪宗的宗旨即在指點行人明心見性;心如何明?!性如何見?!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7期2007年 8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六 - 一體三寶之識(四)
自心如果沒有覺悟的話,那我們就是一個眾生相,這個眾生相,不只是人,而是法界的眾生群相;所以《金剛經》要我們不要自外於眾生,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自外於眾生,那就有人、我、眾生的差別觀,一有差別觀,根本上是背離佛法的。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6期 2007年 7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五 - 一體三寶之識(三)
我們再看,在一個家庭裡,為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為什麼個性會不一樣?有的個性非常乖巧,或者懂得自動自發,把自己管理得很好,不用父母操心,而有的就一定是要被呵護的。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5期 2007年 6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四 - 一體三寶之識(二)
於千佛山的家風,我們可以看到,老禪師培育僧才的風格,那就是:
〝不管別人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4期 2007年 5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三 - 一體三寶之識(一)
金剛經是大乘佛法中一部很重要的經典,我們看須菩提怎麼向佛陀請法?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3期 2007年 4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二 - 佛陀思想的精華(五)
第十四,佛陀為度長爪梵志等議論大師,使對佛法生信心故,於是彰顯般若甚深之一切智而予以攝服之。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2期 2007年 3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一 - 佛陀思想的精華(四)
那麼,要如何隨時保持般若覺悟的理念呢?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1期 2007年 1.2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七十 - 佛陀思想的精華(三)
我們再來看看,以畢生投入禪行旅的上白下雲老禪師於般若經鑽研所獲的心得。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0期 2006年 12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九 - 佛陀思想的精華(二)
既然自性本有般若之智,那什麼是自性本有的般若之智呢?能大師說:〝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9期 2006年 11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八 - 佛陀思想的精華(一)
研讀《金剛經》,是因為《金剛經》裡面有非常重要的法寶。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08期 2006年 10月刊
金剛經研讀之六十七 - 行修的境界(五)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