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30期2018年2、3月
楞嚴探秘九之五
不知道「無著」是一種心境上的修養,佛陀跟大弟子說無著,他就認為是無著,實則心境天差地別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9期2018年1月
楞嚴探秘九之四
「你那個覺了能知之心,如果有個實體存在的話,那麼是一個體?還是很多個體?好比你身上的感覺,是全身都有呢?還是並不遍佈於全身?」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8期2017年12月
楞嚴探秘九之三
可是「色受想行識」是不是實在的東西?都是空的!都是虛無的,只是一個緣相!《圓覺經》裡面不是講嗎?「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5期2017年9月
楞嚴探秘八之四
為什麼古大德有人說,《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將來最早消失的一部經?這部經太艱深了,光講一個七處徵心就很難,但是很耐人思惟,訓練思考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4期2017年8月
楞嚴探秘八之三
前面佛陀說,你要直心回答我!等阿難直心回答的時候,佛陀才可以針對他的情況,順勢提撥,一點一滴追究下去,阿難才能看得到自己真心、源頭所在!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2期2017年6月
楞嚴探秘八之一
他們兩人都是阿羅漢,被佛陀提醒後,須菩提就改變了,但大迦葉,他還是照原來的作法去做,因為他是苦行,他的特色就是苦行僧,「頭陀第一」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21期2017年5月
楞嚴探秘七之四
慈悲的佛陀不給他難堪,只慈祥和藹地對他說:「你長久以來一直飲邪見之毒,我現在要幫你把邪見逼出來。」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9期2017年3月
楞嚴探秘七之二
好比在修行的路上,你執著那個修行,就是個有為法,它會顯現種種的現象,變成你修行上的障礙,如果變成一種執著的話,它就成了解脫的障礙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8期2017年1、2月
楞嚴探秘七之一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7期2016年12月
楞嚴探秘六之四
就好像佛陀的缽,有一次佛陀吃完飯讓羅睺羅洗缽,結果一不小心碰成五條裂縫,佛陀就預言說「將來佛門的戒會分為五家」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5期2016年10月
楞嚴探秘六之二
當佛陀般涅槃的時候,阿難問:佛陀入滅之後,他們的修行,以後沒有人指點了,那應該怎麼辦?平常的修行要把握住什麼?佛陀說「依四念處而住」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4期2016年9月
楞嚴探秘六之一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3期2016年8月
楞嚴探秘四之四
剛才講到因緣和合產生的現象,但這種現象是虛妄的、不是實在的,你只要能見取因緣和合之前它是什麼樣子,就知道實相在哪!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12期2016年7月
楞嚴探秘五之四
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諦觀,現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11期2016年6月
楞嚴探秘五之三
一般我們的自我意識裡,有感性的成分和理性的成分,有的人偏於感性,有的人偏於理性,在這裡暫不比較理性較好或感性較好,那只是種分別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10期2016年5月
楞嚴探秘五之二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就是個「虛空性」,就像天空一樣!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9期2016年4月
楞嚴探秘五之一
我們繼續探討「空」義,為什麼叫「空」義?前面說到聲聞法跟菩薩法的情形,這部經開始的時候提到很多無漏大阿羅漢,可是這部經又是標準的菩薩大乘佛法,我們必須要把修行最重要的「空」的意義搞清楚,當接觸這部經的時候才比較容易下手。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楞嚴探秘四之三
《般若經》的法義是菩薩法,佛陀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來介紹,最初的時候佛陀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要清淨自己的身口意;而後慢慢提昇修養,善的要轉成道業,比方說行六波羅蜜的布施啊,布施有有相布施還有無相布施,般若經先談有相布施,以七寶布施功德大,要先肯做布施,可是肯做布施那肯定是有為法,布施得越多福德越大,而真正的修行還要慢慢提昇,轉福德為非福德性,突破有相進入到無相,信守般若法義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7期2016年1月
楞嚴探秘四之二
「如愚凡所執,不識從未有」,凡夫俗子執著於妄有,沒有辦法看清楚實相的原貌,於法未生之前的那種原始的清清淨淨的現象;「性元無決定,生滅不堅住」,那個「性元」是指原始的、開頭的現象,因為妄念而產生現在的這種差別,所以應該回過頭去「應觀諸法義,般若究竟空」。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19期 2007年 10月刊
金剛經研讀廣播稿之七十八 - 千經萬論只為明心(二)
以學佛一定要深明般若,才能夠進入實相清淨,正信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