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8期2020年9月
雲語書摘 讀《禪行者之歌》的緣起與序幕
問:如何分別?
答:空性即體
光亮即用
雲雨即相
陰晴即境
- 出處:解惑篇期數:358期2020年9月
雲語書摘 解惑篇
其實菩薩現什麼相不是問題,「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才是菩薩救苦救難度化的精神。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7期2020年8月
雲語書摘 解惑篇
17歲時,我看了一位牧師反對佛教的書,提出許多的考證,主張大乘佛教乃後人偽造,從那時起,我對大乘佛經難免存有一絲懷疑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6期2020年7月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善男子,若菩薩以如幻智通達一切五蘊,諸法皆如幻化,超越蘊魔。
通達諸法,本性清淨,超煩惱魔。
通達緣起,超越死魔。
不退菩提心故,超越天魔。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4期2020年5月
雲語書摘 認識體用相境(下)
這關係到境的心識意念的轉化。比方我們看到人飢如己飢,看到人溺如己溺,必須打從心底感同身受,這是大乘菩薩的根本的精神。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3期2020年4月
雲語書摘 認識體用相境(中)
如果是業,無境可談;如果轉業成道,還得看這個道的成份是聲聞、緣覺的自了、還是菩薩發心的自利利他?因為這關係到覺悟層次的高下,他的「境」也因此而有差異。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2期2020年3月
雲語書摘 認識體用相境(上)
但是禪不是意思的解釋,禪是靜淨思慮的一種觀行上的修養;真要了解,必須要從體、用、相、境去發現。
- 出處:學術論文期數: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
試論《金剛經》聲聞行人斷惑證真之旨趣(下)
等到弟子們了解到身心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所顯的現象之後,自然就體會到〝我〞本空寂,無我本體者,亦無我所者,從而投入到〝法〞的寂滅的樂境裡,他就可以轉化恆常的我執,體會寂滅的真常。
- 出處:學術論文期數:350期2019年12月
試論《金剛經》聲聞行人斷惑證真之旨趣(上)
『聲』是指佛陀藉聲音而傳達、所宣說的種種道理方法;『聞』是指聽的作用,從聲音而聽得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9期2019年11月
雲語書摘 法音處處
山不樹木,必遭暴風雨後的土石流。
國不樹人,必成內憂外患的貧苦者。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7期2019年9月
雲語書摘 觀世音菩薩圓通章
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徧十方界。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6期2019年8月
雲語書摘 菩薩法修行應有的認識
本師世尊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時,曾諄諄告誡諸弟子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珍重尊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5期2019年7月
雲語書摘 菩薩法修行應有的認識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
- 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44期2019年6月
雲語書摘 菩薩法修行應有的認識
波羅蜜是梵語,大別有三種譯義,一為「事究竟」,二為「到彼岸」,三為「度無極」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36期2018年9月
楞嚴探秘十之六
是人,終會老去;這是個感傷的話題,可是在這憂傷的氛圍中,佛陀卻有辦法把我們帶到智慧的領域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35期2018年8月
楞嚴探秘十之五
憍陳那說,我是了解到「客塵」二字,在修行當中抓住「客塵」這二字,一切外界的東西都是個客塵,修行當中我抓住這個,最後得到了修行上的一個證驗。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34期2018年7月
楞嚴探秘十之四
我們都是有生相才有忍相,都是在生忍,強迫忍啊,忍不了就爆炸了,如何進入到法忍?而且是無生法忍!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33期2018年6月
楞嚴探秘十之三
佛陀對阿難說:我不是要訓你「執著的非是真心」,而是你不知道心的本體是什麼,但只要你對心仔細的去揣摩一下。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32期2018年5月
楞嚴探秘十之二
「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31期2018年4月
楞嚴探秘十之一
簡單來講,就是「惑、業、苦」的一種輪相,不離這個「惑、業、苦」,那惡叉聚,剛好三個果子相連,中文翻出來就是「惡叉聚」,剛好用惡叉聚形容惑業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