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期2016年1月

    圓覺之道 第二十九集(上)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虛妄在現實的人世間,於人於事是一種必然的現象,那些必然的不管是道理的、方法的,其實還是稱之為知識經驗,並不是說知識經驗叫做虛妄,而是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人與事”所發生的問題是虛妄的,如果是真實的話就不會成為問題,這些問題是經過探討以後去發現它的虛妄。

    佛法要義 羯摩 業(四)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紅塵甘露
  • 前面業的種類,介紹得非常多,現在來談業在善與惡上怎麼去分辨?所謂十惡
    業、十善業。十惡業就是十種惡業,這十種惡業是以身口意來講,因為身口意是造作行為的工具,譬如身的造作、語言的造作、意的造作,語言是以口來說。

    楞嚴探秘四之二

  • 文:若知出處:紅塵甘露
  • 「如愚凡所執,不識從未有」,凡夫俗子執著於妄有,沒有辦法看清楚實相的原貌,於法未生之前的那種原始的清清淨淨的現象;「性元無決定,生滅不堅住」,那個「性元」是指原始的、開頭的現象,因為妄念而產生現在的這種差別,所以應該回過頭去「應觀諸法義,般若究竟空」。

    藥山惟儼禪師

  • 文:編輯部出處:高僧傳略記
  • 惟儼(751~834),唐代僧,俗姓韓,山西絳州人,一說祖藉在江西信豐縣。十七歲依潮陽(廣東)西山惠照禪師出家,大曆八年(773)依衡山希澡受具足戒,博通經論,嚴持戒律,之後深感不足以了生脫死,於是往謁石頭禪師

    解惑

  • 文:編輯部出處:解惑篇
  • 想請教兩個問題,一是今年四月初八,我在本地江蘇常熟興福寺參加了皈依法會,但尚未受五戒,不知受戒有什麼要求?

    畫上生命最後的一頁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
  • 在海倫娜的內心世界裡,自學習佛法以後,一直追隨著佛陀自利利他的精神,懷著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願力,不斷無窮盡地付出,秉承著佛陀偉大的精神,展露於現實的世界裡,照亮每一個角落,給人帶來一片光明,也就是她的力量來源。

    慈悲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
  • 如果要幫助他人拔苦,首先要認識,要了解到這個人有什麼苦?為什麼苦?要怎樣他才可以不苦,這都要有智慧才行。

    極短篇/不一樣的德國旅館

  • 文:編輯部出處:文章轉載
  • 阿斯干酒店建於1900年代,五層樓高,是柏林最豪華的酒店之一。卡夫卡在1923年40歲時住進這家旅館寫小說,1924年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幢大樓倖免於盟軍轟炸,但戰後,旅館只剩下一層樓,其他都改成公寓。

    應酬何其多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
  • 莊子曾嘆道:“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人自生下來以後,沒有不等死的,與人事物不斷接觸,每天忙進忙出,直到生命盡頭,還不能省思人生的意義,的確是件悲哀的事。

    跨越恐懼的藩籬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生活中,人們常會因為缺乏某些知識經驗而對新的事物不敢去嘗試、學習,一方面或許是怕事情做得不好會惹來負面的批評或出糗;一方面也可能是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想著一定會做不好此事。

    禪修營與我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三天的時間很快過去,一連串精心設計的禪修課程,讓初學者能了解禪的真正意義,也讓長年修學者再一次領略禪的妙諦。

    「禪修營」有感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就如同 雲老禪師曾提示我們-要以「讀」的態度來面對周圍的事物,即使是小事-,我想在生活中若能學習此番的態度,於人生旅程中,將會有豐盛的收穫。

    吉他的靈魂

  •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
  •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意念中有它,它就存在;心裡想他,他就會出現。從那位氣質非凡的音樂家和他奏出的美妙音符中,我看到了老和尚的影子!
    老人家演奏的妙音襌意,在體用相境中,「抓住了就是你的,否則當面錯過!」抓不抓得住?抓住了什麼?端賴有心或無心!誰是有心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