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9期2016年4月
贈恩師一箱斑鳩燉補
一月不殺,下善也;
一年不殺,中善也;
一生不殺,上善也;
世代不殺,善之又善者也。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9期2016年4月
玉蘭
但是,我知道,它們最終還會回來,當它們把所有的激情都給了天空之後,就會悄然無聲地返回母體。
它們是懂得回饋的族群。
它們用自己短暫的一生,用自己鮮豔的色彩,成就了春天最明亮的眸!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9期2016年4月
有感卻無動
困了幾乎三天的八歲小妹妹,林素琴,被救出時的一片歡呼,振奮了多少人的心!她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只有一個小小的願望:「想吃冰!」比起她在寒流中饑渴交迫的三天,我被困在電梯中的三十分鐘,又算得了什麼?!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9期2016年4月
生活中的小確幸
四樓是觀賞此表演的最佳地點,這裡的樹葉不像三樓般茂密,也不像五樓般稀疏,每當經過這,我總會忍不住停下觀賞。走在寬廣的走廊上,微風使陽光和樹葉更加柔和融洽,各種煩惱與不愉快也隨著微風遠去。這難得的悠閒與平靜,擠進了緊湊的時間表,給了人安詳與舒適。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09期2016年4月
九色鹿的故事
一個人如果貪戀著某種東西,真的會日想夜想,很容易想出病來。無論多麼真貴的東西,也需要用正當的管道取得,才有意義。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9期2016年4月
詩
我心即是佛
心佛豈有隔
若欲從他覓
永涉生死河
- 出處:解惑篇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解惑
一、請教您!《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一部為出家眾說的經典嗎?在家眾可以聽聞閱讀嗎?
二、後學有一疑惑請師父開示:禪與教有何不同?感恩您!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非乞是乞
那年我在台東,一個好天氣,有秋風送爽、有秋陽溫柔。朋友傳了一封伊媚兒給我,他說「彷彿一夕間,他研究室窗外的木棉已光禿禿的,枯乾的枝椏伸向天際,就像一個乞丐般。」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轉折之間
學佛因緣應是於往昔有所熏習,在接觸佛法時才有濃厚的興趣。輾轉來唸千佛山的佛學院,想是無始以來與老和尚結下的緣份,總覺得有心有所屬的親近感。
-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極短篇】紫砂觀音
凌望著供在客廳的菩薩像,像前供了六朵水晶蓮花,她望著菩薩慈美的臉想:秀惠有捨的力量,在五十歲以後,她把自己的名牌皮包、服飾都給了她族中的晚輩,把她的藝術品送給朋友。秀惠衣著樸實,穿棉布。家中只求舒適,四壁素淨。她已經捨棄了物質慾。有些人的智慧是天生天成的。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沙漠不是沒有
沙漠之大,人卻只繞著一粒沙子打轉,君不見,經論裡所列舉的如沙漠之大,正是涵蓋了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道理;如果企圖僅從「色身」中探討,終將落入「只見粒沙,不見大漠」!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學佛的老人
我「覺得」老和尚為我們建立的《千佛山雜誌》是一個極其珍貴的平台,用
以交流「學佛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其饒益遠勝於只談起點的「什麼是凡夫
?」及終點的「什麼是菩薩?」謹藉此拋磚引玉,呼籲先進們不吝賜教,分享
學佛過程中的經驗及體悟!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十六觀法」的妙樂
近日再聽白雲老禪師講《彌陀淨土法要》, 對其中的「十六觀法」很感興趣,隨手做了簡單的筆記, 隨時可以享受作觀的妙樂。 老禪師說這個「十六觀法」是「修行彌陀淨土的人」行的觀法。 深入的認識「十六觀法」, 對阿彌陀佛, 對極樂世界會更熟悉, 進而產生信心, 感到法喜充滿。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大般若經要解閱讀心得》
數年前路經臺灣基隆市的千佛山地藏庵時,與寺內的僧眾結下緣,獲贈白雲老禪師所著的《大般若經要解》。當時贈書的法師說她沒有時間閱讀,請我代讀(我想這只是法師的托詞以讓我能夠安心地接受此禮物。深深感受到法師的慈悲。),過後寫閱讀心得投稿千佛山雜誌,並寄一份給她。過後由於事忙一拖數年,但心中一直記掛當年的這份承諾。現終於有時間拜讀和整理。此為這份閱讀心得的緣起。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永遠的白雲
抬頭
就見天上那
悠悠白雲
永久不會消失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玉蘭
是雙掌合十的問訊,或是那提籃仙子的笑容,感動了上蒼?
春,就這麼說來就來了。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網路迷宮
很多人都很嚮往〝如如不動〞的境界,就像小說電影所描繪的那樣神奇,好像人只要達到那樣的境地,就可以完全入滅死寂,再也不受外界影響,也沒有任何煩惱了。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聞道之餘
這學期有幸參加千佛山菩提寺假日佛學班的課程,藉由教授師們講授《大智度論》及《正法念處經偈釋》的課程中,讓自己疏通狹隘的思想領域,漸漸建立起學佛的正知見。
- 出處:高僧傳略記期數:307期2016年1月
藥山惟儼禪師
惟儼(751~834),唐代僧,俗姓韓,山西絳州人,一說祖藉在江西信豐縣。十七歲依潮陽(廣東)西山惠照禪師出家,大曆八年(773)依衡山希澡受具足戒,博通經論,嚴持戒律,之後深感不足以了生脫死,於是往謁石頭禪師
- 出處:解惑篇期數:307期2016年1月
解惑
想請教兩個問題,一是今年四月初八,我在本地江蘇常熟興福寺參加了皈依法會,但尚未受五戒,不知受戒有什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