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75期2022年4月
衲衣下的足跡 斜槓的「僧」活
白雲老和尚曾說:「修行,就是修理自己。」這也是千佛山的家風之一。
-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75期2022年4月
【極短篇】仁孝的僧猛尼師
他們一見著名的僧猛大師臉上身上都滲出血,他們的獵物在她張開的雙袖後伸頭窺探。四人忙滾下馬,跪在僧猛前求恕。從此他們變成虔誠的佛教徒。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5期2022年4月
飛越無明(拾年老人緣)───緣結白雲老和尚圓寂拾週年紀念
老人家在圓寂前一年,突遣使相召,密集會面一、二十次,不談佛法只是歡聚。閒聊中卻在知見上層層突破,弟子乃悟得與己契機的調心之道。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4期2022年3月
從佛法看故事 朝三暮四
所謂有智慧的人,是深具愛心,注重德養,慈悲為懷;凡起心動念處,盡量做到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會受到傷害,能力所及,誠懇的盡一份心。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4期2022年3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刀切豆腐兩面光
輪調到每一個道場,經歷了不同的執事,從現實生活中的人事上我的體驗是:不管做什麼,你絕對不是為誰做!道業未成的我們還是一介凡夫,更應在現實生活中磨練、調理自己,接受無數的挑戰、激盪。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4期2022年3月
人物採訪 迎朝曦而起--不同的母教
她說:自小就很喜歡寺院的那份寧靜、清淨與莊嚴,有時望著朱紅的飛簷映著隱隱的青山,就像佛陀的道理依伴著,可藉以凝視自己內心含藏的明晰與晦暗,學佛真好!能教自己不受業的障蔽,超越凡俗狹獈的無明與迷惑。
-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74期2022年3月
【極短篇】等待外國比丘尼
就因為這三百位比丘尼,中土的女居士可以正式受戒出家,之後比丘尼庵如雨後春筍,旁依佛寺而建,遍布中土。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3期2022年1、2月合刊
從佛法看故事 都走失了羊群
「你的心容易散亂,都是因為沒有把『死』字放在心頭。如果你知道人生無常,一切外境都不能誘惑你!」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3期2022年1、2月合刊
佛法與現實之間 談佛法的「善巧方便」
有人問中醫的把脈真能把出有外力的干擾?是這樣的,有那種東西干擾會心神不寧,脈象會顯現出來,基本上就是心律不整脈。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3期2022年1、2月合刊
人物採訪 心中的那片蔚藍
「有一年我生病去照超音波,影像就拍到一隻螃蟹,因為原生家庭從事漁業,所以這是未出家前撒網捕抓所造的業。我第二次開刀,自己都清楚業由何來,業就是業,一點也由不得你!」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3期2022年1、2月合刊
徵文廣場 五倍券
或許,每個人只能在自己的認知水平思考!想到靈雲禪師見桃花灼灼,因而悟道:「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華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73期2022年1、2月合刊
【極短篇】康朱氏的返家和出家
「妳三個貼身婢女中,送衣服的這個做事少、嘴巴甜,妳怎麼聽不出虛情假意!妳會教婢僕生諂媚之心而疏忽職守。」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2期2021年12月
佛法看故事 乾溝裡的鯽魚
施多得福多,若能明了世間無常而發心捨財,造立塔寺,供養三寶,那麼所獲福報如恒河沙,施物既多,其福亦多。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72期2021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 學習音樂之路
據了解寺院開辦烏克麗麗,是希望透過不同的課程接引更多的人認識寺院、走進寺院,增加彼此的互動,開啟另一道認識三寶的大門。我也是在這個因緣際會之下,重拾對音樂學習的熱忱,希望彌補那段不想回憶的過去。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72期2021年12月
老和尚對我寫《餘響入霜鐘:禪宗祖師傳奇》的深層影響(三)
玉法對推師父的家丁怒目而視,慧可卻對道士合十,微笑回身而去。慧可默知有一輩子他曾動氣怒責過這位道士,冤枉過他。
- 出處:文章轉載期數:372期2021年12月
【極短篇】康朱氏的歷險和法緣
她在他面前跪下,五體投地禮拜,說:「大師,我為山賊俘虜,牧羊已經九年了。請您稍留片刻,能否請您幫我授五戒?」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2期2021年12月
讀書心得--《雲水悠悠》之閱後觀
但老禪師在文中不曾提到一個「我」字,而選擇以第三方的角度做陳述,想是「我」在佛學有其不一般的詮釋, 從而方便引述並讓我們得以去琢磨「夢雲」一直耿耿於懷的那一份「驕氣」。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2期2021年12月
讀書心得--《雲水悠悠》讀後感
古德言:「 謙受益,滿招損」。若傲氣未捨,再高的學位只不過是一份穢氣、障道,可見在意識中「傲氣」是多麼的根生蒂固!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70期2021年10月
從佛法看故事 可大可小
菩薩法是多法,不是大法,因為菩薩得到解脫,還幫助更多的人得到解脫,這是菩薩法與聲聞法最大的不同處。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70期2021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 聽詹教授演講「換個思惟看問題」的迴響
「如果意念中是計較他人的得失而忘了自己吾日三省的檢討,那無異是在浪費精神,扼煞時間,行為著慢性的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