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文出處:318期2017年1、2月
休庵拾粹 妄想世界
「云何因妄想而生山河大地?」
「你有妄想嗎?」
「當然有!」
「能生山河大地麼?」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318期2017年1、2月
佛法要義 緣的認識
大體上有兩種,一個是主緣,一個是助緣;主緣,就是主要的,助緣就是輔助的
- 文:若知出處:318期2017年1、2月
楞嚴探秘七之一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
- 文:文文出處:317期2016年12月
休庵拾粹 冷暖之識
問:「許多道場,均缺常住,修建和維護又有何用?」
答:「如果有心修建原有的,必然是為安住僧伽而修,既然為安住僧伽,當然得刻意維護。」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317期2016年12月
佛法要義 空的認識
我們無始以來歷經了六道、人道……,都少不了有業作、道行,既然已經有了,才要修行辦道,如果從來沒有,那你原本就是佛,談這些對你來講一點用處都沒有!
- 文:若知出處:317期2016年12月
楞嚴探秘六之四
就好像佛陀的缽,有一次佛陀吃完飯讓羅睺羅洗缽,結果一不小心碰成五條裂縫,佛陀就預言說「將來佛門的戒會分為五家」
- 文:文文出處:315期2016年10月
休庵拾粹 眾生相
問:「老師父說笑了!」
答:「是說笑才能消遣。」
問:「老師父不是在接引眾生?」
答:「正因為如此,更須供別人消遣!」
- 文:若知出處:315期2016年10月
楞嚴探秘六之二
當佛陀般涅槃的時候,阿難問:佛陀入滅之後,他們的修行,以後沒有人指點了,那應該怎麼辦?平常的修行要把握住什麼?佛陀說「依四念處而住」
- 文:文文出處:314期2016年9月
休庵拾粹 覺之識
少欲,則戒行。
無欲,則定行。
淨欲,則慧行。
- 文:若知出處:314期2016年9月
楞嚴探秘六之一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
- 文:文文出處:313期2016年8月
休庵拾粹 最後的一張畫
一個影像,許多故事。
一個故事,許多情識。
- 文:若知出處:313期2016年8月
楞嚴探秘四之四
剛才講到因緣和合產生的現象,但這種現象是虛妄的、不是實在的,你只要能見取因緣和合之前它是什麼樣子,就知道實相在哪!
- 文:文文出處:312期2016年7月
休庵拾粹 吶喊中的心念
裂開了嗓門,向著天。
挺立著身形,指著地。
為什麼人們稱讚藍天與白雲的和藹?
為什麼人們詛咒狂風與暴雨的兇殘?
- 文:若知出處:312期2016年7月
楞嚴探秘五之四
何名觀一切法空?行者諦觀,現在一心,妄心隨所緣起,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
- 文:文文出處:311期2016年6月
休庵拾粹 著情
心、意、識作用,來自內蘊的成份;不是掙扎,不必逃避,無需畏懼;唯有敢予面對現實,從業中妙出覺明,大步踩在菩提道上!
- 文:文文出處:310期2016年5月
休庵拾粹 大事因緣
學佛者,常聞:
「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但是,如何是大事因緣?依典籍而云:
- 文:殘伯出處:237期 2009年6月刊
財經災期的副產品
打開電視、報紙、雜誌,令人誤以為「寶島」變成了貧民窟。
- 文:殘伯出處:224期 2008年 4月刊
美的告白
美、宜人欣賞,不是迷惑。
美、秀出特色,不是遐想。
- 文:殘伯出處:220期 2007年 11月刊
戒煙毒、存乎一心
煙毒:傷肝、傷肺、傷腦。
害己害人,是眾所周知之事。
- 文:殘伯出處:219期 2007年 10月刊
議事者的遺憾
放眼天下,不知何時起始,議事殿堂的風範變調了;原本是「據理力諍」,為政策、為百姓,爭取利益,為政府把關浮濫的地方;如今,卻成了為「黨政」鬪爭的場所,能不哀乎?!能不惶恐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