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75期2013年3月刊
修行之要
- 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75期2013年3月刊
菩提寺青年禪修營手記(下)
藉由在佛前虔誠的祈請,去抽相應於自己的老和尚法語,並由教授師念師傅和勍師傅負責解籤。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瀟灑的走
菩提寺是叢林道場,朝暮課誦都依佛門儀規作典範,晨鐘暮鼓,初一、十五與前一天的晚課都要拜願。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找回最初的悲憫與熱誠──殯儀館誦經見聞有感
信徒的親人往生了,靈堂設在殯儀館,禮請本寺的出家師父去誦經。這次水牌排到我,少不得去濫竽充數。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閱讀徐仁修
也許你也有這樣的深情記憶:一灣清澈的溪流,夏日開滿野薑花的溪岸,蝶舞翩翩...。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因果觀念 vs. 因果關係
宗教和科學皆談因果。這是人類運用思惟的基本方法。佛陀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神遊美術館
在水泥地廣場上,風,深怕破壞了這幽靜似的,連枯葉都不敢吹落,用最輕最柔的姿態,拂著水泥地的灰塵。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笑中含淚的回憶
當時,每逢周日,老師父若有開課,我都會到菩提寺,聆聽老禪師講解佛法要義,也都能聽到,可以化解內心困惑的法語。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科學與佛法(三)不可能止於一念?(上)
佛友團的朋友們,有的去過青海西寧的塔爾寺,那是藏密黃教始祖宗喀巴出身的紅教寺院;有的在國家地理或探索頻道看過藏密的特別節目。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箭諭」是叫人不要問嗎?
某甲說:「沖馬桶的水是順時鐘旋轉的」。某乙說:「是逆時鐘旋轉」。丙在一旁聽到,心想:兩個都對,也都錯。
- 出處:徵文廣場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臨江仙
可笑一場邯鄲夢,看來猶是泡影。
- 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佛弟子對「生命與生活」應有的態度
在生命旅程中,能夠「親近佛門,學習佛法,熏習正法」是我們的一大福報。
- 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76期2013年4月刊
小火籠─── 捕捉遺忘的時光
縮著脖子
走在住家前的巷子上
巷底鄰居在門口
不知在燒什麼
- 出處:高僧傳略記期數:277期2013年5月刊
天台宗中興之祖湛然──荊溪尊者
湛然(西元711~ 782),唐代僧,天台第九祖。常州荊溪(江蘇宜興)人,俗姓戚。師家世崇尚儒學,而師獨好佛法。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77期2013年5月刊
靜坐止觀有感
學佛之人靜坐是必修課程,於靜坐中運用止觀法門可以培養定慧修養,尤其恩師上白下雲老禪師的靜坐止觀乃獨門心地發明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77期2013年5月刊
憶母親
小時候的幾個夢一直記憶猶新,夢境中黑夜裡找不到媽媽,心裡感到惶恐無助,醒來後餘悸尤存,這夢境潛藏著媽媽從我的生命中消失的恐懼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77期2013年5月刊
大力量人
一、世間無常覺,二、多欲為苦覺,三、心無厭足覺,四、懈怠墮落覺,五、愚癡生死覺,六、貧苦多怨覺,七、五欲過患覺,八、生死熾然苦惱無量覺。
- 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77期2013年5月刊
欲望
從電視新聞得知有人為了瘦身非常辛苦,身上埋一千五百針,差一點斷送生命,簡值花錢又受苦,又不能達到減肥效果,何苦來哉!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77期2013年5月刊
“冬夏和三餘”讀後感
古人以冬為三餘,予謂當以夏為三餘。晨起者,夜之餘;夜坐者,晝之餘;午睡者,應酬人事之餘。
- 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77期2013年5月刊
小故事的啟示-生命裡的碗
有一個年輕人去買碗,來到店裡他順手拿起一隻碗,然後依次與其它碗輕輕碰擊,碗與碗之間相碰時立即發出沉悶、渾濁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