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262期 2011年10月刊
DVD研討 - 四十二章經
在修行這條道路上,面對自己,面對因果,必須很冷靜持續去檢討,把問題挑出來
- 文:編輯部出處:262期 2011年10月刊
四十二章經研討心得感想
第一章〈出家證果〉,這部分老和尚在第十三章〈問道宿命〉時,要我們好好想一想,是走聲聞乘?還是菩薩乘?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63期 2011年11-12月合刊
死(上)
大家看到「死」這個字,會感到害怕?還是認為得解脫了?還是怎麼樣?
- 文:編輯部出處:263期 2011年11-12月合刊
學 佛 方 程 式
所謂:「懂得道理好修行」,可是佛陀遺留下三藏十二部經典,範圍如此廣泛,而其中的道理又如此甚深微妙、浩瀚無邊,對於初進佛門的學佛行者,該如何去把握呢?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66期2012年4月刊
心性(下)
只有凡夫眾生才會起分別心,佛菩薩是不會起分別心的,佛菩薩的口只是傳道,講經說法幫助人家,絕不是強調自己。
- 文:編輯部出處:266期2012年4月刊
佛研院畢業,只是修行的開始
在過些日子,就有同學即將畢業了,他們將要歸到常住,領取一份職事、盡一份心,發揮其所長,服務於常住。
- 文:編輯部出處:266期2012年4月刊
讀〈參學之道〉之感想
當一名學生最大的本份便是「學習」,而在世俗的學校學習,與在佛研院裡的學習是相當不同的。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0期2012年9月刊
善根與功德(下)
願力,要能做得到,而且的確可以達到饒益性,就是讓別人得到利益,那才算是功德。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2期2012年11月刊
色與空(中)
要談一個完整的佛法,必須要談“體、用、相、境”,這四個少一個都不是佛法!
- 文:編輯部出處:272期2012年11月刊
夸父追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 文:編輯部出處:272期2012年11月刊
與井對話
鐵皮房子以四根木頭圍成牆壁,屋頂膠布以石頭壓住,構成十口之家的棲身處。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3期2012年12月刊
色與空(下)
以談完整的佛法,先瞭解“體、用、相、境”,頭一個就是自己的我
- 文:編輯部出處:273期2012年12月刊
雲水札記
你我本來不是同一國度的子民,卻在讀佛學院時,變成同一國度的佛弟子,你拿出你的包容,我拿出我的謙虛,達成共識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1期2012年10月刊
色與空(上)
不管是十大學派也好,甚至於談到學術理論,法的學習或者熏習,都是基本條件,這基本概念如果能夠把握好,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很容易理解。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4期2013年1-2月合刊
如何才是出家人(上)
今天來跟大家談一些出家本身的事,以前在大陸,包括現在在台灣,人常說「出家三天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上西天」
- 文:編輯部出處:274期2013年1-2月合刊
主人與老鼠──小故事的啟示
如果東西不見了,完全沒有線索可尋,那麼,請不要去責備身旁任何人,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去處罰所有的人。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5期2013年3月刊
如何才是出家人(中)
我一直強調,〝修行是修身口意〞,你去挑剔人家、排斥人家、講人家的缺點,甚至講是非
- 文:編輯部出處:275期2013年3月刊
窗內窗外”讀後感
「窗內人於窗紙上作字,吾於窗外觀之,極佳。」──張潮的《幽夢影》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6期2013年4月刊
導師開示 如何才是出家人?(下)
早期,應該是佛學院第五期之前,那時我感覺大家都很精進、用心,以後就越來越不像話了。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7期2013年5月刊
導師開示-談修行(上)
還是跟你們談修行好了,通常一提到修行,就是「我修什麼法門、修什麼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