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54期 2010年12月刊
老禪師佛研院課後解惑(上)
問:當一個意念一直在那裡轉,就是沒有辦法做非想,或者是一些正面的想法?
- 文:編輯部出處:254期 2010年12月刊
觀行---深入的認識之心得感想
上白下雲老禪師一開始開示,便破題點出觀行必須要深入的認識,他老人家說:
- 文:編輯部出處:254期 2010年12月刊
如何淡化自我?
每個人都有自我,從無始以來的習性,乃至環境的養成,造就每個人獨特的自我意識,建構屬於自我的價值觀。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55期 2011年1、2月合刊
立願
我剛剛說,遇著不好的、不喜歡的、苦的、使你難過的、煩惱的,你要有本錢敢於面對,而不會被牽著走,那要怎麼辦?
- 文:編輯部出處:255期 2011年1、2月合刊
業與道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某日,某時,在大寮,大夥兒靜默著忙著擦冰箱,開水滾了,水滾的笛音響起-
- 文:編輯部出處:255期 2011年1、2月合刊
談口業
言語,乃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樑
- 文:編輯部出處:255期 2011年1、2月合刊
心之路 - 調整自己
中午,推著一車的垃圾走向資源回收場,抬頭望著天空,像流蘇般的雲在藍色的天空下飄動著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56期 2011年3月刊
業、羯磨、造作、行為(上)
「業」是什麼?為什麼信佛教的人,只要不如意、身體不好,或有什麼問題,都會說:「唉!我業障好重。」
- 文:編輯部出處:256期 2011年3月刊
把握情識的作用
每個人都有各自喜惡的人、事、物,喜歡的會生起一份歡喜心,不喜歡的則生起厭惡心;而這都是因自己的情識分別,而產生的現象。
- 文:編輯部出處:256期 2011年3月刊
生命的意義
生命,生命的種類為何?
- 文:編輯部出處:256期 2011年3月刊
學佛學智慧
凡起心動念,都要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57期 2011年4月刊
業、羯磨、造作、行為(下)
“共業、不共業”呢?共就是過去共同造作的業,大家共同來承受它的結果。
- 文:編輯部出處:257期 2011年4月刊
般若的力量
《心經》,一部易誦、易記的經典,看似簡單扼要的二百六十八字,卻是有六百卷之多的《大般若經》之精華。
- 文:編輯部出處:257期 2011年4月刊
學佛方程式之應用
某日,學院的職事輪到行堂工作,中午用過午齋後,按照慣例便開始收拾善後。
- 文:編輯部出處:257期 2011年4月刊
守護神
在中國佛教中,寺院若擁有正信之法,便有諸佛菩薩庇佑著,有伽藍菩薩、韋陀菩薩,眾龍天護法守護著伽藍聖地,不被邪魔外道所侵擾。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58期 2011年5月刊
因緣與因果(上)
“種性、種因”,這兩個名詞大家熟不熟?
- 文:編輯部出處:258期 2011年5月刊
我的健康之路走了30年
人因業而來到這世界,對存在的現象有諸多的迷惑、不明瞭,以致引發煩惱。
- 文:編輯部出處:258期 2011年5月刊
《老禪師的話》之心得感想
學佛不是一個行者的口號,而是有明確的目標及方向,導師於〈行者的方向〉一文如是這般寫著
- 文:編輯部出處:259期 2011年6月刊
修煉場
望著齋堂牆上的時鐘,七點過一刻,離止大靜的時間還剩一個多小時,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自己的寮房,呆坐在床沿邊稍作休息,想著一天的活動,在暮鼓響起的那一刻便將全部停止,今天除了累,還有什麼收穫呢?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61期 2011年9月刊
因緣與因果(下)
煩惱中要顯現菩提,必須要“轉化”,怎麼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