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4期2015年10月
圓覺之道第二十七集(下)
佛法的本身應該都是好的,但是如果在人運作的時候,表現出來會造成傷害的話,即使是佛法也是不好。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3期2015年9月
圓覺之道第二十七集
現在看看"善知識"這個名稱,究竟什麼叫善知識?其實不管是道理方法、知識經驗上表現出來,對人有幫助的通稱為善知識。但是經文說你必須要遇到,為什麼提到“必須遇到”?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3期2015年9月
唯識法相學(48)種子與識的關係(下)
「為什麼一會兒這樣講、一會兒那樣說?」那是由於每一個種子發起的不同,所以生起的現行也不同,既然知道了這種理論,了解「原來還有一個所熏的機會」,我們就要好好的把握這個機會,使因與果的功能把原來不好的轉變為好的!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2期2015年8月
圓覺之道第二十六集(下)
一個菩薩在修行的道路上,從事物能夠知道什麼、發現什麼,那必須要有“理”;而這些“理”是不是完整的?是不是能夠化解問題?這就關係到修養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2期2015年8月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如來名號品第七
問:「云何最勝田?」
答:「世間有農耕,出世重心耕;如是常作心之調適功德,是最勝之心田。」
問:「云何一切智?」
答:「世出世間,凡所有知識經驗。」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2期2015年8月
唯識法相學47種子與識的關係(上)
首先來認識種子;種子究竟是怎麼發生與形成的?在唯識學上叫做“能生種子”,“能”就是能力,就是什麼樣的能力生起這種子,也就是說種子一定有一個來處,它從什麼地方來的?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1期2015年7月
圓覺之道第二十六集(上)
事跟理這兩個問題,經典上說「事是必然的現象」,要想了解事物必須要有道理,這些道理是一種知識經驗,依於某一些知識經驗而去說明這些事物的話,其中就可以發現有兩大部份,一個是事、一個是理。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0期2015年6月
圓覺之道第二十五集(下)
因此在苦樂承受的時候,誰都喜歡樂,誰願意擁有苦呢?當然不喜歡!就會在不喜歡的時候產生另外的造作行為,這造作行為發起後,原來承受的果報就不一定會完完全全把原有的業因都消化掉,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0期2015年6月
大方佛華嚴經淺釋 如來名號品第七
十願:普賢菩薩之廣大行願。十願者: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眾生、普皆迴向。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00期2015年6月
唯識法相學45 唯識的建立--識與緣
“性決定”,有很多學唯識學的把“恆隨轉”跟“性決定”當成是同一個,為什麼?因為“恆”是講種子的本質,“性”還是種子的本質,也就因為這樣,就是說前面隨轉是因為隨著環境的不同而轉變的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9期2015年5月
圓覺之道第二十五集(上)
究竟怎麼說清楚什麼是愛?愛究竟是肉體的還是精神的?很難去理解;因為「因愛而生欲」,這欲究竟以什麼來說明?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8期2015年4月
圓覺之道 第二十四集(下)
為什麼六波羅蜜一開頭都要談布施,不談禪定、智慧與精進?為什麼初地菩薩是變化位?初發心就可以稱作菩薩?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7期2015年2、3月合刊
圓覺之道 第二十四集(上)
菩薩叫做“菩提薩埵”,然梵文不是這樣的講法,梵文叫“摩地薩怛婆”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6期2015年1月刊
圓覺之道第二十三集(下集)
談聲聞四果,不錯!前面三個也是“果”,但是這果裡面的內容不一樣,因為初果、二果、三果都是因為修養不夠,還要學習,必須到達什麼樣的境界?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5期2014年12月刊
圓覺之道第二十三集
聲聞乘的修行方法,是依於苦集滅道“四聖諦”法做為基礎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4期2014年11月刊
圓覺之道 第二十二集(下)
所以面對「有」,常常會引用一些《圓覺經》裡的話,好比眼睛有毛病往往看東西,明明只有一個卻看成兩個;就像閩南話裡有一則笑話,好像人蹲在地上蹲久了,突然站起來,滿眼都是金條,結果抓不到半條,為什麼?眼睛看,不就是「有」嗎?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3期2014年10月刊
圓覺之道 第二十二集(上)
要去認識「有」,而不是不起分別,不計較、不執著,千萬不要用這種方式去看;而是當緣境顯現在前時,你要怎麼去思考!從粗的到細的,從概念的到重點的。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2期2014年9月刊
圓覺之道第二十一集
其實講色法或者物質層面的也是如此,不能說一成就空了,中間還有住與壞,這些過程絕不能捨棄!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1期2014年8月刊
圓覺之道第二十一集
這一段經文的主題是說一個人的自我,為什麼會發生種種現象,而產生各種問題?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290期2014年7月刊
圓覺之道第二十集 (下)
什麼樣的修養?就是顯現佛性的時刻,時刻不一定是長或短,那是看你修養的功夫下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