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8期2020年9月
佛說四十二章經(前言)
凡是加上「佛說」二字的可以說是特別強調:只要是學佛的人,有加上佛說二字的經典,都應該去接觸;在家有在家的、出家有出家的。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7期2020年8月
357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佛以大悲心 普觀諸眾生
見在三有中 輪迴受眾苦
唯除正等覺 具德尊導師
一切諸天人 無能救護者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57期2020年8月
唯識法相學102總結
每一次認識、了別都有其肯定,可是這個肯定不是可信的,因為最後的肯定是「業清淨了,道也不需要了」,本有的佛性完全顯現出來;這才算是唯識法相最終的目的。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7期2020年8月
大乘起信論 因緣法則(上)
首先從唯識學派的第一個論典,就是《瑜伽師地論》裡有提到十個因是怎麼形成的。「因」,通常說是「為什麼」,「為什麼」就是有一個原因,或有一個起因。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7期2020年8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這裡,提示「生、滅」的理念,作為桑蒙的觀行: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6期2020年7月
356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寧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名
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56期2020年7月
唯識法相學101五重唯識觀法(三)
談「隱」不是叫你去隱藏,而是指這些「缺失」不是表面上可看到的;「隱劣」是就這些,即使你不能直接感受的缺失都要除掉它;然而「除掉」不是隱藏而是要讓它消失。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6期2020年7月
大乘起信論 唯識學談十真如(下)
而前面的八個,不管用什麼方式去談,把第九跟第十搞清楚了,真如的境界就很容易顯現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6期2020年7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般若經中提出四無礙智的必備條件,於佛法的「解、說」,確實達到「得度」的饒益功德。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5期2020年6月
355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法從相起,相由心生;經中說諸法無真實,眾生妄取真實相,凡夫輪迴生死苦獄,即在妄取計量,純然業的自我意識。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55期2020年6月
唯識法相學100五重唯識觀法(二)
可見惡因、善因不是問題,而是在受苦果、樂果的時候,你能不能用這種機會去表現它的價值?這個價值如果稱做「道」的話,就可以發現什麼叫做「捨濫而留純」了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5期2020年6月
大乘起信論 唯識學談十真如(上)
唯識學包含的經典、論典很多,可是談「真如」,還是以《楞伽經》為主。可以這麼說,唯識學裡談真如的法義,一個是以《楞伽經》為重點,其次是以《瑜伽師地論》做為輔助的一個論典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5期2020年6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唯僧寶之尊,不是建立於「出家」之相,而是確立於「修養」的內涵之上。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4期2020年5月
354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法性本空,法從因緣,聚之法現,散則法寂,本無可取,亦無所見。
性空,諸法性空,空其本質所現之諸相,猶若虛空。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54期2020年5月
唯識法相學99五重唯識觀法(一)
首先要瞭解「五重」的「重」是一種回互或反覆的意思,它不是重複,而是從法相上作認識、了別,而且不是一次就肯定。以現代的研究方法上來看,等於比較選擇,再比較、再選擇,就是這種現象。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4期2020年5月
大乘起信論 依《華嚴大疏》談真如(下)
談絕對真如,肯定說相契相應,也就是適合自己又具備這些條件,還要喜歡,能達到這種境界,就是真如的境界,不能達到這種境界,只是在裡面打發時間而已,並沒有得到究竟的利益。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4期2020年5月
心路歷程、《桑蒙》──佛法、眾生、願
忍行是六波羅蜜之一,無生法忍是道證的條件,成就「忍」而且修養成為力用,是行者於「道」的里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題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3期2020年4月
353期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學妙、感應妙、神通妙、說法妙、法眷妙、利樂妙。
- 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53期2020年4月
唯識法相學98三乘行果--十地(二)
法雲做為一種表現,可以說相同於佛,只不過因為是菩薩,他本身沒有願力世界,還是一個比較有限的環境,哪裡需要他才能去做;不需要他就不能勉強去做。
- 出處:紅塵甘露期數:353期2020年4月
大乘起信論 依《華嚴大疏》談真如
法中談飽跟餓,不是以飽與餓來看,是以一個色身的需求,在這需求的中間,必須要瞭解需求的是什麼?需求的是營養,所以營養才是真實義,這種需求必須要恰到好處,才叫做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