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357期2020年8月
佛研院園地 真的「如如不動」?
「學佛後才知『如如不動』是佛家語。是指『看破了諸法的事實真相』,心能放捨,不會隨著外面的塵境與內在的思緒動搖。」
- 文:編輯部出處:357期2020年8月
佛研院園地 人生沒有彩排 每天都是現場直播
所以學會接受是一件重要的事,接受不了,一輩子永遠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
- 文:編輯部出處:357期2020年8月
佛研院園地 邂逅善緣
佛法告訴我們家親眷屬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有學佛之人不知今生業因果報皆是自作自受。
- 文:編輯部出處:357期2020年8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佛法與管理學的思考(下)
其實世間因果關係十分複雜,本質上可說是無量因緣,人的能知有限,因此所知也有限,只能簡化處理。
- 文:編輯部出處:356期2020年7月
佛學院園地 雲在動還是月亮在動
反觀我們的人生,不也是如此嗎?如果從來沒有用心觀察過生命現象,就不會發現這樣的道理存在,只是在無明迷惑中度過一天又一天。
- 文:編輯部出處:356期2020年7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佛法與管理學的思考(上)
詹教授:我曾向老禪師請益:「世間法無量無邊,佛法如何對待?」
老禪師的回答很扼要:「佛法亦無量無邊!」
- 文:編輯部出處:355期2020年6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誰是雲中人
沒親近老和尚以前,我寫小說是表現自己真正的感覺,忠於誠實,感覺悲哀就寫悲哀,憤憤不平就表達憤憤不平,所以很真實。相對的,有些人是為了名利寫作,為迎合讀者的趣味寫作,這不好!
- 文:編輯部出處:353期2020年4月
佛研院園地 茶課發表
法喜充滿,就像是品茗:在茶好、水好、泡工好的具足條件下;飲茶者,同時亦得具足品茗的修養,方能相互應和;否則,即使是煮鶴而焚琴,仍然是處在煞風景的相違俗氣裡。
- 文:編輯部出處: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
禪宗公案《三歲八十歲》《解脫》
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曰:三歲孩兒解恁麼道?
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 文:編輯部出處: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
寒山詩歌和白雲老禪師的和詩
出生三十年,長遊千萬里,
行江青草合,入塞紅塵起;
鍊藥空求仙,讀書兼詠史,
今日歸寒山,枕流兼洗耳。
- 文:編輯部出處:350期2019年12月
佛研院園地 活著究竟要做什麼?
人生無常,生命存在的每一剎那,因緣隨時變化。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活著究竟要做什麼?
- 文:編輯部出處:350期2019年12月
佛研院園地 談晉文公的生平和誠信
晉文公一生傳奇,遇無常變化,最後在歷史記載中留下不少典故,到底他的誠信是實是虛,亦無從考究;我們佛弟子鑑古論今,最少要做到「諸惡莫作」。
- 文:編輯部出處:349期2019年11月
佛研院園地 大佛腳下的安寧
在一次共修的時候,教授師提出了一個課題「委屈」,有些同學分享家人受了委屈,一直不能釋懷,一生如此繼績消耗下去,一定很難過,那為甚麼要繼續呢?
- 文:編輯部出處:349期2019年11月
佛研院園地 翻轉人生的地圖
這些Marley生前最看重珍愛的東西,死後卻成為他永恆的負擔與折磨;試想我們是否亦是如此?鐵鍊拴身而不自知!
- 文:編輯部出處:349期2019年11月
行腳生涯和修行:白雲老禪師的五言詩(三)
行腳臺灣島,臺灣道無窮。
溪多海岸遠,蕉風椰雨濛。
時觀濤與浪,意識不覓風。
能捨水變異,道在風浪中。
- 文:編輯部出處:348期2019年10月
行腳生涯和修行:白雲老禪師的五言詩(二)
少小離家出,頭陀遍湖州。
饑渴風雨裡,無復我悠遊。
禪海尋面目,苦林總欠收。
搯水和月煮,火中守道流。
- 文:編輯部出處:348期2019年10月
佛研院園地 同學,你要去哪裡?
「那是你不在意啊!如果是你在意的人、事、物,你能不起心動念,沒有情緒嗎?」
- 文:編輯部出處:347期2019年9月
行腳生涯和修行:白雲老禪師的五言詩(一)
老和尚寫古詩是駕輕就熟,他寫了多少首?寫了265首,都收在《寒山真面目》這本書裡。這本書是1973年出版,距離現在多久?差不多四十六年前,接近半個世紀前出的書
- 文:編輯部出處:347期2019年9月
佛研院園地 寒山詩歌和上白下雲禪師的和詩
安貧非是道,灑脫真不憂,寧為玉碎可,赤躶也不愁;
虔心從家業,重擔荷肩頭,究詰生死苦,任它幾時休。
- 文:編輯部出處:346期2019年8月
佛研院園地 讀寒山子詩之心得
寒山在這首詩之中;苦勸世人,人生無常、時光迅速,絕難再有另一個七十年。
昔日故舊、親友早已不再往來,他們之中過世的人;最終則化為一堆塚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