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2期2013年10月刊
觀行(中)
人總認為自己很瞭解自己,很認識自己,如果自己真有那麼好,為什麼一點點不如意無明火就冒三丈?
- 文:編輯部出處:282期2013年10月刊
小故事的啟示-放下就是解脫
有一個小學老師在偏遠的鄉里教書,這天,她來到自己班上的教室,問班上的小朋友:「你們大家有沒有討厭的人啊!」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3期2013年11月刊
觀行(下)
《心經》後面的咒又是講什麼?從觀自在菩薩,一直到後面,到最後那一句,然後講“揭諦、揭諦…”,前面講了一大堆的道理方法
- 文:編輯部出處:283期2013年11月刊
真正的修行
生活在這個五光十色的社會中,放眼所及盡是電視、電腦、網路...,耳中所聽皆是搖滾、爵士、抒情...等靡靡之音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4期2013年12月刊
導師開示-四無量(上)
“四無量心”這名稱應該大家都很熟悉,“慈、悲、喜、捨”
- 文:編輯部出處:284期2013年12月刊
小故事的啟示-烏龜訓子
群龜告語龜子:「汝等自護莫至某處,彼有獵者,備獲汝身,分為五分。」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5期2014年1、2月刊
四無量心(中)
我談這一些,重點是在我們人的生死問題!生,是生命的這一期生死,什麼叫做「一期生死」?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6期2014年3月刊
四無量心(下)之一
“愛語”,它是「要講對方能夠歡喜接受的言語,而且你講的的確對他有幫助。」
- 文:編輯部出處:286期2014年3月刊
須達長者的布施
《雜譬喻經》卷下曾記載布施祇樹給孤獨園的須達長者,因前生的惡業,也曾經遭遇過七次貧窮的窘境,他最慘的時候,甚至窮到連一毛錢都不剩。
- 文:編輯部出處:286期2014年3月刊
小故事的啟示---剃刀
活到老學到老,正確使用工具、人才,可以自利利他,凡事正向思考,可以帶來不可思議的結果。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7期2014年4月刊
導師開示~四無量心(下)之二
佛法,要去認識、去瞭解,絕不是用一般所謂世俗的這些知識經驗、觀念去思考、去行為。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8期2014年5月刊
運用思想(上)
以菩薩乘來講,我們首先要有一個願,這種願發起的時候,就必須要思想,剛剛我說“思”是收集資訊
- 文:編輯部出處:288期2014年5月刊
心境、無境
覺悟好比明鏡當前,從迷亂中尋找自己,從愚惑中反應自己;冷靜地,客觀的,仔細地把自己認識清清楚楚!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9期2014年6月刊
運用思想(中)
為人處事要“運用思想”,修學佛法則更要“運用思想”,絕不能說有了問題就問,自己從來不去運用思想。
- 文:編輯部出處:291期2014年8月刊
一念之間
學了佛,佛菩薩並不能把我們背在背上,幫我們吃飯、幫我們走路,原來沒有任何人可以幫我們生活,這是一件很簡單的道理。
- 文:編輯部出處:292期2014年9月刊
佛說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
佛陀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曾經提到人有二十難,「會善知識難」是其中一難,倘若我們要去人群中尋找一位對我們有啟發的良師益友,這也許是一件很難的事。端看我們此生中的機緣。但是善知識真的難覓嗎?
- 文:編輯部出處:293期2014年10月刊
中國佛教史心得報告
佛法是絕對的真理,然在「人的差異解讀」之下,形成各種不同的影響,這是人的善惡、對錯、好壞二分法產生了天與地的效應,問題在哪呢?
- 文:編輯部出處:294期2014年11月刊
白雲法語 讀後感想
自古以來不變的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事。如果能套用雲老禪師的這句法語,時時警惕自己,那麼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情發生。
- 文:編輯部出處:295期2014年12月刊
如何調理五蘊
佛經中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 文:編輯部出處:296期2015年1月刊
知道為什麼
佛法中的認同,於人與事的問題,不是如何去尋求答案,找個結束問題的方法,而是分析問題的形成,研究形成的原因,認識原因的發起,清淨原因,解析形成,察覺問題,不為問題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