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238期 2009年7月刊
管理漫談 (十)
組織在完成策略計劃後,就要將這些長期計劃分階段落實到年度或專案等計劃去執行
- 文:編輯部出處:238期 2009年7月刊
我的學佛之道
很小的時候,我就不愛吃肉,看外婆初一、十五吃齋,就跟外婆吵著說我要吃素
- 文:編輯部出處:239期 2009年8月刊
管理漫談 (十一)
管理係透過眾人完成事情,因此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的溝通就成為管理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 文:編輯部出處:239期 2009年8月刊
修學路上偶感
佛陀是一位覺悟的證道者,人世間親情、貴賤、名利、榮譽、善惡等,在當時的印度是極端不公平。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40期 2009年9月刊
波羅蜜與果報 (上)
波羅蜜與果報有什麼關係?
- 文:編輯部出處:240期 2009年9月刊
管理漫談 (十二)
激勵指的是工作的動機,也就是一個人願意完成組織指定事情的原因或動機。
- 文:編輯部出處:240期 2009年9月刊
佛研院~好似駕駛訓練班
這十幾年來,每當生活得太過安逸,稍稍停下學習的步伐之時,總會有那麼一個相似的情境重覆出現。
- 文:編輯部出處:240期 2009年9月刊
學佛之道 - 慈悲心,喜捨行
我們可以成佛嗎?當佛陀修行,到達最高的悟境時,他發現每一個人都擁有本具的光明佛性。
- 文:編輯部出處:241期 2009年10月刊
學佛之道──忍而化之
忍,梵語:羼提,為六波羅蜜之一。
- 文:編輯部出處:241期 2009年10月刊
管理漫談 (十三)
領導為使部屬 (被領導者或跟隨著) 熱衷完成事情的道理與方法。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41期 2009年10月刊
波羅蜜與果報(中)
我常說,懂得道理好修行!比如學淨土的,凡所有功德皆回向西方極樂世界,以莊嚴佛淨土。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42期 2009年11月刊
波羅蜜與果報 (下)
學佛,同樣要有生涯規劃,否則是在打混,混一天好像法喜充滿。
- 文:編輯部出處:242期 2009年11月刊
管理漫談 (十四)
在管理上,學習指的是不斷累積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以提升完成事情的能力。
- 文:編輯部出處:242期 2009年11月刊
學佛之道
在來到千佛山之前,我的生活再簡單不過了,就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薪水待遇不錯、公司也不錯,努力於工作及維持時尚的外貌、生活品味,在別人的眼裡就是時尚都會仕女吧!
- 文:編輯部出處:243期 2009年12月刊
管理學-生活與管理心得報告
白雲老禪師常說:做個出家人,天上的,要知道一半;地上的,要全知道。
- 文:編輯部出處:243期 2009年12月刊
管理漫談 (十五)
雙迴路學習是心理學家Argyris所提倡的一種學習的概念與方法,它不同於一般人常用的單迴路學習。
- 文:編輯部出處:244期 2010年1、2月合刊
管理漫談 (十七)
一般解決問題的方式,主要是採取解析的方式。
- 文:編輯部出處:244期 2010年1、2月合刊
將佛法融入生活中
來到佛研院就讀,每位同學都要領一份職事,而學生又以「行堂」工作為主,所謂「行堂」,即是在齋堂中,負責照顧大眾用齋的人員。
- 文:編輯部出處:245期 2010年3月刊
大乘起信論心得報告 - 行腳體驗
學佛要從佛法裡得到好處,才是我們學佛的大前提。
- 文:編輯部出處:245期 2010年3月刊
管理漫談 (十八)
系統學家丘吉曼指出,在理論上及技術上,我們有足夠的能力解決全球居民的食、衣、住、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