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317期2016年12月
外相與內涵
人的可貴之處不是在於他的力量有多麼的強大和雄壯,而是在於他會去運用思考和發揮他的影響力量
- 文:編輯部出處:317期2016年12月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觀後感
一個人若常處於無記憶,等同活死人;又若只知往外追求物質享受,則形同浪費生命!無常與惡業力隨時會伺機反撲,故及時修行是多麼重要且何等幸運的事!
- 文:編輯部出處:314期2016年9月
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五)
野外有一人,
獨立無四鄰。
彼見是我身,
我見是彼身。
- 文:編輯部出處:313期2016年8月
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四)
雲林出定烏未歸,
松吹時飄雨沐衣。
石語花悲徒自詫,
吾心見境盡為非。
- 文:編輯部出處:312期2016年7月
出家殊勝行
現出家相,棄髮染衣是踏出了修行的一小步,自此不為色身外相的束縳而煩惱,省卻很多時間與空間,有更多心念專注在佛法的體驗與深入,簡單樸素的外相於日常行住坐臥時,更顯得自在灑脫
- 文:編輯部出處:312期2016年7月
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三)
中國早先就有「真人」這個詞,是講道家真人,佛教傳入以後就借來用指出家人
- 文:編輯部出處:311期2016年6月
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二)
不意入前溪,
愛溪從錯落。
清清鑑不足,
非是深難度。
- 文:編輯部出處:310期2016年5月
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一)
皎然是二十八歲出家,活到八十五歲,唐朝的詩人,他是與王維、李白、杜甫同時代。
- 文:編輯部出處:309期2016年4月
收割
農夫耕田,自插秧至收割,得花費許多心血於農田的作務上;同樣地,在常住中對於職事的學習,也得經歷過這般辛勤耕耘的過程。每當面對新職事時,對新的工作內容,常會感到惶惶然,怕未能勝任。
- 文:編輯部出處:309期2016年4月
九色鹿的故事
一個人如果貪戀著某種東西,真的會日想夜想,很容易想出病來。無論多麼真貴的東西,也需要用正當的管道取得,才有意義。
- 文:編輯部出處:308期2016年2、3月合刊
轉折之間
學佛因緣應是於往昔有所熏習,在接觸佛法時才有濃厚的興趣。輾轉來唸千佛山的佛學院,想是無始以來與老和尚結下的緣份,總覺得有心有所屬的親近感。
- 文:編輯部出處:307期2016年1月
慈悲
如果要幫助他人拔苦,首先要認識,要了解到這個人有什麼苦?為什麼苦?要怎樣他才可以不苦,這都要有智慧才行。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90期2014年7月刊
導師開示運用思想(下)
所以要讀人、讀事,讀不同的人、讀不同的事,好的也讀、不好的也讀,那不就是收集資訊嗎?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69期2012年8月刊
善根與功德(中)
一個學佛的人,要抹煞「善根」很容易,可是要提升、要增上,就必須要學!善根究竟要怎麼去培養?其實很簡單,只不過做起來很難,也就是所謂的「十善道」。
- 文:編輯部出處:269期2012年8月刊
想一想、再想一想
人,都擁有一種特質,就是當聽見好聽的話,心中便會歡喜;但是對於不好聽的言語,立即的反應就是會不高興,心裡頭不是滋味。可是喜歡聽好聽的話,對我們就是有利益的嗎?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68期2012年7月刊
善根與功德(上)
如果一個人會學佛,是因為善根很深,結果學佛後卻比一般人還糟糕,那他原來的善根哪裡去了?
- 文:編輯部出處:268期2012年7月刊
學佛點滴
首先提到「起信」,剛開始接觸佛教時,對佛教的種種說法盡是「起疑」,處處懷疑,換句話說,根本就是不信任。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65期2012年3月刊
心性(上)
今天來談“心性”。“心”,是每個人的“我”;“性”,就是本質、本體,談“心性”也就是談每個人的“我”的本質、本體。
- 文:編輯部出處:265期2012年3月刊
導師開示之心得感想
人從小到大歷經許多不同的環境,每個環境都會遇到人與事的問題,因此都會各自制定不同的規矩法則
- 文:編輯部出處:265期2012年3月刊
佛法的效益
一般人遇到煩惱,可能會利用轉換環境,或是轉個念頭,來做為消除煩惱的方式,表面上看起來,好像煩惱消失了,因為將不再有煩身惱心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