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251期 2010年9月刊
加緊腳步
走過花園旁,突然聞到一股淡淡的桂花香,停下腳步細細的欣賞著,已快被自己遺忘的這片桂花牆,是什麼時候開的花呢?
- 文:編輯部出處:251期 2010年9月刊
助人之道
人,都會有一種善心,遇到別人有不平的事,就會挺身而出,加以干涉,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可說是人間處處有溫情。
- 文:編輯部出處:252期 2010年10月刊
緣境與我
昨晚,夢見獨自走入茂密的森林,望見了參天的巨木,千奇百怪的奇花異草,各式各樣的林相,將我完全吸引住。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53期 2010年11月刊
立願(上)
先跟你們談談“出家究竟幹什麼”?我為什麼常提醒你們:「別忘了自己是出家人」?
- 文:編輯部出處:253期 2010年11月刊
無常
佛法中談「無常」,說明娑婆世界不是恆久不變的,沒有一個常態性。
- 文:編輯部出處:253期 2010年11月刊
說話的藝術
說話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說得不好,說得不得當,將造成彼此的傷害;要說得好,說得有技巧,說得具有饒益性,那非得有智慧不可。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54期 2010年12月刊
老禪師佛研院課後解惑(上)
問:當一個意念一直在那裡轉,就是沒有辦法做非想,或者是一些正面的想法?
- 文:編輯部出處:254期 2010年12月刊
觀行---深入的認識之心得感想
上白下雲老禪師一開始開示,便破題點出觀行必須要深入的認識,他老人家說:
- 文:編輯部出處:254期 2010年12月刊
如何淡化自我?
每個人都有自我,從無始以來的習性,乃至環境的養成,造就每個人獨特的自我意識,建構屬於自我的價值觀。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55期 2011年1、2月合刊
立願
我剛剛說,遇著不好的、不喜歡的、苦的、使你難過的、煩惱的,你要有本錢敢於面對,而不會被牽著走,那要怎麼辦?
- 文:編輯部出處:255期 2011年1、2月合刊
業與道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某日,某時,在大寮,大夥兒靜默著忙著擦冰箱,開水滾了,水滾的笛音響起-
- 文:編輯部出處:255期 2011年1、2月合刊
談口業
言語,乃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樑
- 文:編輯部出處:255期 2011年1、2月合刊
心之路 - 調整自己
中午,推著一車的垃圾走向資源回收場,抬頭望著天空,像流蘇般的雲在藍色的天空下飄動著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56期 2011年3月刊
業、羯磨、造作、行為(上)
「業」是什麼?為什麼信佛教的人,只要不如意、身體不好,或有什麼問題,都會說:「唉!我業障好重。」
- 文:編輯部出處:256期 2011年3月刊
把握情識的作用
每個人都有各自喜惡的人、事、物,喜歡的會生起一份歡喜心,不喜歡的則生起厭惡心;而這都是因自己的情識分別,而產生的現象。
- 文:編輯部出處:256期 2011年3月刊
生命的意義
生命,生命的種類為何?
- 文:編輯部出處:256期 2011年3月刊
學佛學智慧
凡起心動念,都要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57期 2011年4月刊
業、羯磨、造作、行為(下)
“共業、不共業”呢?共就是過去共同造作的業,大家共同來承受它的結果。
- 文:編輯部出處:257期 2011年4月刊
般若的力量
《心經》,一部易誦、易記的經典,看似簡單扼要的二百六十八字,卻是有六百卷之多的《大般若經》之精華。
- 文:編輯部出處:257期 2011年4月刊
學佛方程式之應用
某日,學院的職事輪到行堂工作,中午用過午齋後,按照慣例便開始收拾善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