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90期2014年7月刊
導師開示運用思想(下)
所以要讀人、讀事,讀不同的人、讀不同的事,好的也讀、不好的也讀,那不就是收集資訊嗎?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69期2012年8月刊
善根與功德(中)
一個學佛的人,要抹煞「善根」很容易,可是要提升、要增上,就必須要學!善根究竟要怎麼去培養?其實很簡單,只不過做起來很難,也就是所謂的「十善道」。
- 文:編輯部出處:269期2012年8月刊
想一想、再想一想
人,都擁有一種特質,就是當聽見好聽的話,心中便會歡喜;但是對於不好聽的言語,立即的反應就是會不高興,心裡頭不是滋味。可是喜歡聽好聽的話,對我們就是有利益的嗎?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68期2012年7月刊
善根與功德(上)
如果一個人會學佛,是因為善根很深,結果學佛後卻比一般人還糟糕,那他原來的善根哪裡去了?
- 文:編輯部出處:268期2012年7月刊
學佛點滴
首先提到「起信」,剛開始接觸佛教時,對佛教的種種說法盡是「起疑」,處處懷疑,換句話說,根本就是不信任。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65期2012年3月刊
心性(上)
今天來談“心性”。“心”,是每個人的“我”;“性”,就是本質、本體,談“心性”也就是談每個人的“我”的本質、本體。
- 文:編輯部出處:265期2012年3月刊
導師開示之心得感想
人從小到大歷經許多不同的環境,每個環境都會遇到人與事的問題,因此都會各自制定不同的規矩法則
- 文:編輯部出處:265期2012年3月刊
佛法的效益
一般人遇到煩惱,可能會利用轉換環境,或是轉個念頭,來做為消除煩惱的方式,表面上看起來,好像煩惱消失了,因為將不再有煩身惱心的現象。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64期 2012年1-2月合刊
死(下)
大家看到「死」這個字,會感到害怕?還是認為得解脫了?還是怎麼樣?
- 文:編輯部出處:264期 2012年1-2月合刊
修行是自己的事
學佛就是學智慧,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將佛陀的道理方法運用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人、事問題,表現智慧的修養去化解,做到圓滿且不傷害。
- 文:編輯部出處:264期 2012年1-2月合刊
「靜坐止觀」心得感想
在色蘊已經形成,受、想亦已生起變化,我意識發動了分別作用,此刻利用間隔,調理受想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23期 2008年 3月刊
實相無相 涅槃妙心 (一)
今天來跟你們談談“禪”的問題。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24期 2008年 4月刊
實相無相 涅槃妙心(二)
因為禪宗最怕就是在文字上面去分別計較執著,這是它的重點,所以談實相無相,它的關鍵性就在這裡。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25期 2008年 5月刊
實相無相 涅槃妙心(三)
過去在大陸有一個有名的妙善禪師,一般稱之為金山活佛。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26期 2008年 6月刊
實相無相 涅槃妙心(四)
現實生活中間,時時刻刻都可以從”實有相"中進入到"無相"的境界,可是當面錯過的機會太多太多,抓住的機會太少太少。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27期 2008年7月刊
有、無、非、空 (上)
今天跟大家談“有、無、非、空”的法義,這四個字很重要,如果搞不清楚,根本沒有辦法瞭解經典在說什麼。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28期 2008年8月刊
有、無、非、空 - (中)
通常不管出家、在家學佛的,三皈依裡不是有提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嗎?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29期 2008年9月刊
有、無、非、空(下)
至於煩惱真正已形成了怎麼辦?如果從無明,一下子就迷惑,馬上成為煩惱,那也不是問題
- 文:編輯部出處:229期 2008年9月刊
管理漫談 (一)
二年多前,元師傅要我到佛學院向師傅們介紹管理學,這對我而言,算是一種新的嘗試。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30期 2008年10月刊
禪觀(上)
禪觀以禪而言,談的是禪那,在中國簡稱為“禪”,但大多數人把“禪”解釋作“禪定”,這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