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33期 2009年1、2月合刊
佛教佛學佛法(上)
通常學佛的人,最不容易搞清楚的就是「佛教、佛學、佛法」,幾乎把這三者混為一談。
- 文:編輯部出處:233期 2009年1、2月合刊
管理漫談 (五)
經驗學派認為管理複雜性太高, 各種簡化的理論不能有效解決所有管理的問題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34期 2009年3月刊
佛教佛學佛法(中)
那宗教的內涵呢?就是指它的道理方法,也就是我們談的經、律、論三藏
- 文:編輯部出處:234期 2009年3月刊
管理漫談 (六)
計畫是程序學派的核心職能, 也是一切管理職能的思考起點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35期 2009年4月刊
佛教佛學佛法(下)
所以談佛教並不是一般人想的那麼容易,什麼拿三根香拜一拜,好像就是一個佛教徒。
- 文:編輯部出處:235期 2009年4月刊
管理漫談 (七)
目標的設定,是理性計劃的一個關鍵點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36期 2009年5月刊
清淨、莊嚴、淡泊”(上)
每天你們都會看得到“清淨、莊嚴、淡泊”這六個字,這是千佛山佛研院的院訓。
- 文:編輯部出處:236期 2009年5月刊
管理漫談 (八)
組織在進行較長期的計劃活動時, 目標的設定, 與如何能達成這個長期目標的策略與方法, 具有互為因果的關係。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37期 2009年6月刊
清淨、莊嚴、淡泊”(中)
其次談“莊嚴”,就是談“功德”
- 文:編輯部出處:237期 2009年6月刊
管理漫談 (九)
組織在完成其長期計劃後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38期 2009年7月刊
清淨、莊嚴、淡泊”(下)
最後談“淡泊”,也可以講“心識”或“心志”,也可以濃縮起來就是一個“願”字。
- 文:編輯部出處:238期 2009年7月刊
管理漫談 (十)
組織在完成策略計劃後,就要將這些長期計劃分階段落實到年度或專案等計劃去執行
- 文:編輯部出處:238期 2009年7月刊
我的學佛之道
很小的時候,我就不愛吃肉,看外婆初一、十五吃齋,就跟外婆吵著說我要吃素
- 文:編輯部出處:239期 2009年8月刊
管理漫談 (十一)
管理係透過眾人完成事情,因此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的溝通就成為管理上的一個重要課題。
- 文:編輯部出處:239期 2009年8月刊
修學路上偶感
佛陀是一位覺悟的證道者,人世間親情、貴賤、名利、榮譽、善惡等,在當時的印度是極端不公平。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40期 2009年9月刊
波羅蜜與果報 (上)
波羅蜜與果報有什麼關係?
- 文:編輯部出處:240期 2009年9月刊
管理漫談 (十二)
激勵指的是工作的動機,也就是一個人願意完成組織指定事情的原因或動機。
- 文:編輯部出處:240期 2009年9月刊
佛研院~好似駕駛訓練班
這十幾年來,每當生活得太過安逸,稍稍停下學習的步伐之時,總會有那麼一個相似的情境重覆出現。
- 文:編輯部出處:240期 2009年9月刊
學佛之道 - 慈悲心,喜捨行
我們可以成佛嗎?當佛陀修行,到達最高的悟境時,他發現每一個人都擁有本具的光明佛性。
- 文:編輯部出處:241期 2009年10月刊
學佛之道──忍而化之
忍,梵語:羼提,為六波羅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