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9期2014年6月刊
運用思想(中)
為人處事要“運用思想”,修學佛法則更要“運用思想”,絕不能說有了問題就問,自己從來不去運用思想。
- 文:編輯部出處:291期2014年8月刊
一念之間
學了佛,佛菩薩並不能把我們背在背上,幫我們吃飯、幫我們走路,原來沒有任何人可以幫我們生活,這是一件很簡單的道理。
- 文:編輯部出處:292期2014年9月刊
佛說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
佛陀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曾經提到人有二十難,「會善知識難」是其中一難,倘若我們要去人群中尋找一位對我們有啟發的良師益友,這也許是一件很難的事。端看我們此生中的機緣。但是善知識真的難覓嗎?
- 文:編輯部出處:293期2014年10月刊
中國佛教史心得報告
佛法是絕對的真理,然在「人的差異解讀」之下,形成各種不同的影響,這是人的善惡、對錯、好壞二分法產生了天與地的效應,問題在哪呢?
- 文:編輯部出處:294期2014年11月刊
白雲法語 讀後感想
自古以來不變的道理,有人的地方就有事。如果能套用雲老禪師的這句法語,時時警惕自己,那麼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情發生。
- 文:編輯部出處:295期2014年12月刊
如何調理五蘊
佛經中說:「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 文:編輯部出處:296期2015年1月刊
知道為什麼
佛法中的認同,於人與事的問題,不是如何去尋求答案,找個結束問題的方法,而是分析問題的形成,研究形成的原因,認識原因的發起,清淨原因,解析形成,察覺問題,不為問題所迷惑。
- 文:編輯部出處:297期2015年2、3月合刊
華嚴經-十迴向品【平等心】感想
每個人的家裡幾乎都有一位偉大的菩薩永遠守護著這個家,對於孩子們的食、衣、住、行,呵護得無微不至。
- 文:編輯部出處:298期2015年4月
唯識—照見自我的一面鏡子
以唯識的觀點來解決人生的問題,其實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每一個「我」的問題。
- 文:編輯部出處:299期2015年5月
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掃徑是做什麼,就是出坡!他在出坡掃路上的落葉、塵土,有一隻小蟲他就避開那塊地方不掃,為什麼?
- 文:編輯部出處:300期2015年6月
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下面一首是「溪行即事」:
「近夜山更碧,入林溪轉清。
不知伏牛事,潭洞何縱橫。
曲岸煙初合,平湖月未生。
孤舟屢失道,但聽秋泉聲。 」
- 文:編輯部出處:301期2015年7月
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山中流水偶然來」,也就是說,你以為下了大雨之後才有新的大股流水流下來嗎?但是平常不下雨的時候,突然有些水,也就大起來,也就流下來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人的想法常是片面的,你以為它會怎樣,其實不一定那樣!
- 文:編輯部出處:302期2015年8月
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靈一跟靈澈說「何時共到天臺裡」,我們一起去天台山出遊,「身與浮雲處處閑」,我們的身子跟浮雲一樣的閑,這樣一首寫山水詩,表示出家人之間的情誼,和飄逸的心境。
- 文:編輯部出處:303期2015年9月
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千年像教今不聞」:就是說佛教已經過了千年,但是真正的含義“法”是沒有人在講,「焚香獨為鬼神說」:因此我只好焚香一個人替鬼神來說法。
- 文:編輯部出處:304期2015年10月
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六)
「誰識浮雲意」,誰知道道虔的內心境界呢?心意像浮雲一樣的自在飄渺,悠悠在天地間,覺得他的境界是“無處不為家”、“無處不是家”。
- 文:編輯部出處:305期2015年11月
修學愛語
佛學院生活有著看似忙碌的課程安排,除了要照表操課,有時也會有出坡的臨時任務,每天好像都跟著時間在賽跑........
- 文:編輯部出處:306期2015年12月
「暖春」電影導讀記要
故事發生在八十年代末一個偏遠貧窮的小山村裡,活潑善良的女孩小花,在爹娘和奶奶的呵護下,過著雖不富裕但卻快樂的生活。
- 文:編輯部出處:320期2017年4月
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II)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 文:編輯部出處:320期2017年4月
從佛法看故事--活見鬼
在現實生活的領域裡,人表鬼裡之類,幾乎俯拾即是。如欲念如火,愛貪不息,癡想蠻橫之造作者
- 文:編輯部出處:323期2017年7月
唐朝詩僧皎然詩中的禪境(II)(四)
秋風落葉滿空山
古殿殘燈石壁間
昔日經行人去盡
寒雲夜夜自飛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