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6期2013年4月刊
導師開示 如何才是出家人?(下)
早期,應該是佛學院第五期之前,那時我感覺大家都很精進、用心,以後就越來越不像話了。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7期2013年5月刊
導師開示-談修行(上)
還是跟你們談修行好了,通常一提到修行,就是「我修什麼法門、修什麼經典」
- 文:編輯部出處:277期2013年5月刊
“冬夏和三餘”讀後感
古人以冬為三餘,予謂當以夏為三餘。晨起者,夜之餘;夜坐者,晝之餘;午睡者,應酬人事之餘。
- 文:編輯部出處:277期2013年5月刊
小故事的啟示-生命裡的碗
有一個年輕人去買碗,來到店裡他順手拿起一隻碗,然後依次與其它碗輕輕碰擊,碗與碗之間相碰時立即發出沉悶、渾濁的聲響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8期2013年6月刊
談修行(中)
心就是那個五蘊的變化作用,尤其是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
- 文:編輯部出處:278期2013年6月刊
虎與刺蝟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指的就是人在受挫折或災禍後,易生畏懼的心理
- 文:編輯部出處:278期2013年6月刊
自由的道路
人,總喜歡沉醉於自己所編的虛幻之夢,甘願享受瞬息消逝之泡影。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79期2013年7月刊
導師開示-談修行
我常說的「修行,就是修理自己,不是修理別人」;
- 文:編輯部出處:279期2013年7月刊
母親的羽衣—讀後感
在人類中,女性天生擁有一份母愛的使命感,無論對家庭,對孩子,都以無盡的犧牲精神,對所有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終其一生的心力和體力,奉獻給這個 “家”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0期2013年8月刊
有我、捨我、無我
學佛的重點就是在於一個“我”,學佛如果只是講求學什麼法門或者誦什麼經、拜什麼懺,那只是佛教徒的行為,不是學佛者的行為。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1期2013年9月刊
導師開示-觀行(上)
一般人談“觀行”,都講得很神妙?其實觀行沒有那麼神妙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2期2013年10月刊
觀行(中)
人總認為自己很瞭解自己,很認識自己,如果自己真有那麼好,為什麼一點點不如意無明火就冒三丈?
- 文:編輯部出處:282期2013年10月刊
小故事的啟示-放下就是解脫
有一個小學老師在偏遠的鄉里教書,這天,她來到自己班上的教室,問班上的小朋友:「你們大家有沒有討厭的人啊!」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3期2013年11月刊
觀行(下)
《心經》後面的咒又是講什麼?從觀自在菩薩,一直到後面,到最後那一句,然後講“揭諦、揭諦…”,前面講了一大堆的道理方法
- 文:編輯部出處:283期2013年11月刊
真正的修行
生活在這個五光十色的社會中,放眼所及盡是電視、電腦、網路...,耳中所聽皆是搖滾、爵士、抒情...等靡靡之音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4期2013年12月刊
導師開示-四無量(上)
“四無量心”這名稱應該大家都很熟悉,“慈、悲、喜、捨”
- 文:編輯部出處:284期2013年12月刊
小故事的啟示-烏龜訓子
群龜告語龜子:「汝等自護莫至某處,彼有獵者,備獲汝身,分為五分。」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5期2014年1、2月刊
四無量心(中)
我談這一些,重點是在我們人的生死問題!生,是生命的這一期生死,什麼叫做「一期生死」?
-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286期2014年3月刊
四無量心(下)之一
“愛語”,它是「要講對方能夠歡喜接受的言語,而且你講的的確對他有幫助。」
- 文:編輯部出處:286期2014年3月刊
須達長者的布施
《雜譬喻經》卷下曾記載布施祇樹給孤獨園的須達長者,因前生的惡業,也曾經遭遇過七次貧窮的窘境,他最慘的時候,甚至窮到連一毛錢都不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