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369期2021年09月
佛法看故事 井蛙與海鱉
但是,當佛陀談到有關諦觀的問題,這些離開的人聽到在場的人在介紹佛陀說諦觀的道理及修行的方法,這時他們痛哭流涕,因此回來向佛陀懺悔。
- 文:編輯部出處:369期2021年09月
人物採訪 法雨甘露浥輕塵(下)
這些年突然想到心願未成,便將此事告訴慧寂法師」,法師說:『您可以加入助學專戶,千佛山慈善基金會可以幫妳圓夢。』
- 文:編輯部出處:369期2021年09月
師父!謝謝您
記得您的叮嚀:「要走出來與大家一起共修。」
- 文:編輯部出處:369期2021年09月
放其所生--貓兒記
「放生是放野生的東西,不是養殖的東西。……餐館前的水族箱,或被關在籠子裡,等著要宰殺,這些野生的,我們花錢把牠買來,牠回到原來的環境,那才叫做放生。」
- 文:編輯部出處:368期2021年08月
佛法看故事 養鳥
提到學佛行者必須明白,自我意識是絕對的障礙,往往由於所知與煩惱而引起情識的作祟,使自我的意識迷惑,而生起無明混亂,破壞了平和與寧靜的心態
- 文:編輯部出處:368期2021年08月
生命的鍊金術(三)───把心開向幸福美好
我自己也常學著思考、轉念,譬如:傳統的觀念要我們忍,可是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忍,人人都有自主的意識。無論如何,在這多元化的社會,對於人的不同的想法,我們都需要尊重
- 文:編輯部出處:368期2021年08月
人物採訪 法雨甘露浥輕塵(上)
有一次輪到我主持的時候,我拿著麥克風說:『今天天氣好熱啊!』事後朴師父糾正我說:『是好“樂”嗎?』我突然醒悟:『喔,不是好“樂”,是好“熱”!』
- 文:編輯部出處:367期2021年07月
佛法看故事 海鷗
其實,世間人的相互關係,在彼此利害未明顯時,都能表現一分善心,一旦為圖個己的私欲滿足,就會不擇手段去獲得,而造成害人害己的下場。
- 文:編輯部出處:367期2021年07月
生命的鍊金術(二)───把心開向幸福美好
人,生活於「有」的世界裡,那是因為執著有我的關係;如我愛、我恨、我喜歡、我討厭。
其實,認真的想一想:我愛,愛什麼?我恨,為什麼恨?我喜歡,喜歡多久?我討厭,有必要嗎?
- 文:編輯部出處:367期2021年07月
人物採訪 在曉日輕暢中的 --惠珠與水果妹
「不管面對喜歡或不喜歡的色塵緣境,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而且做到恰到好處,就像調琴一樣,調到恰到好處。...如果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就成功了。」
- 文:編輯部出處:367期2021年07月
千佛山寺院之美 攝影比賽評審感想
這教導著我,當面對問題時,不是求神問卜,也不是拿香拜佛,最重要的是如何反思自己,用智慧心、慈悲心去解決問題。這才能真正了解佛法的好,也才是真正學佛的真諦。
- 文:編輯部出處:367期2021年07月
一個月不說話
禁語使我擁有更多時間面對自己、認識自己,減少語言支出,心靈更加環保。因為效果良好,此後我每年都禁語一個月,讓身心沉澱,讓自己歸零。就像經歷寒冬的樹木,每當禁語結束時,我感到自己充滿能量,準備迎接春天。
- 文:編輯部出處:367期2021年07月
修行之道--生活偶拾
『如果僅是分別,無異是表現強烈的自我,陷於計較的諍辯之中;因此,深入的認識,始於分別中珍惜,攝取相對法的價值,出離平常人的許多束縛或造作的不安。』
- 文:編輯部出處:367期2021年07月
義工學習是無止境的
人擁有強烈的我,唯恐自己比別人矮、比別人低下,好像別人高高在上你就沒有面子,其實真正一個有修養的人是深藏不露的。以上出自《以法為師》
- 文:編輯部出處:366期2021年06月
生命的鍊金術(一)───把心開向幸福美好
有許多咖啡愛好者來找我烘的豆子喝,因為我們使用的是「阿拉比卡」體系的豆子。另一種品種的咖啡因重,能提神,但是喝了可能會心悸或睡不著,對身體也不好,我們不選那種低廉、品質不好的豆子
- 文:編輯部出處:366期2021年06月
佛法看故事 薛譚
《禪的語絲》四十二則謂:「當你自以為擁有了一些什麼時,切記你所表露的,不過是止於自閉式的傲慢;很可能忘卻自己,祇是大海中偶爾冒起的一些泡沫!」
- 文:編輯部出處:366期2021年06月
尋雲悠悠 參浮塵 ~休休庵踏查隨筆
轉身見到旭和尚默默地彎身隱入矮樹叢,撿拾已被長時間棄置山中且為數不少的酒瓶及塑膠垃圾。看似平凡的謙卑,其實是放下的展現,故脫口而出「此乃今日最佳風景」。
- 文:編輯部出處:366期2021年06月
暈眩與跛腳的摩托車之旅
我不知道我們的病能不能治好,至少我們都在為自己儲備能量,學習和不完美的自己共處;努力活著,明白了即便無法抗拒衰老病死,至少可以和身邊的人相互扶持,並儘量不要留下遺憾。
- 文:編輯部出處:365期2021年05月
佛法與現實之間 佛光照路──在般若寺的一個愜意的早晨
後來看到紀念老禪師的特刊《白雲無盡》,看到大事表上的記載,民國五十三年老和尚剛好在碧雲寺,猛然想到五十年前跟那位師父講的話沒有去兌現,就跟家人一起去碧雲寺,完成這個心願。
- 文:編輯部出處:365期2021年05月
從佛法看故事 岔路
在《阿含經》中記載,假使人一生活七十年的話,前面的五十年,甚至六十年都在參學,最後的十年,或八年、五年才算自己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