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355期2020年6月
徵文廣場 菩提寺參學記
參學內涵非常多元,除了規律作息早晚課誦、出坡打掃、行堂、還有佛學院安排的課程....以下就參學內涵與大家分享
- 文:編輯部出處:354期2020年5月
頑石化淨石之路
一個學佛的人在面對緣境時可以選擇「續此緣」,繼續了解認識它而得以從中突破;或者「不續攀」,設法斷掉它的後續發展。
- 文:編輯部出處:354期2020年5月
白雲老禪師心地發明別感
學佛方程察覺照,意識分別無明顯,色心相應迷惑生,計著不捨煩惱纏。
- 文:編輯部出處:354期2020年5月
從誤解中的省思
學佛讓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當懂得收攝根門,雖有外緣隨時地引發,唯恐再造不善業,只有常生起慚愧心,懺悔並放下自我,才能安行於菩提道上
- 文:編輯部出處:354期2020年5月
衲衣下
禪門行參 信解行證
湛深幽微 依持
不捨晝夜
- 文:編輯部出處:353期2020年4月
徵文廣場 也談〔斷捨離〕
如在「世間法」中爭論是非,永遠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永遠都能找到一堆同理之人相互取暖,但這正是煩惱之源。去掉這個框框,才能脫離煩惱。
- 文:編輯部出處:353期2020年4月
祈願雲公再娑婆
梵密護摩大慈悲,菩提道上踽踽行,祈願雲公再娑婆,祈願雲公再娑婆!
- 文:編輯部出處:352期2020年3月
徵文廣場 更上一層樓
兩三千年前相對無知的人都聽得懂的「佛法」理應是平易近人的。今日的人們為何難以理解?實因時空隔閡造成的文字、語意差異所致。
- 文:編輯部出處:352期2020年3月
徵文廣場 狗子有佛性
問:「如何是修行捷徑?」
答:「老實修行,依教如法。」
問:「頓悟之法?」
答:「漸修因,頓悟果。」
- 文:編輯部出處:351期2020年1月2月合刊
生活佛法
面對色塵緣境,如果保持覺察狀態並沒有什麼念頭產生是法塵,但當根塵起作用而(想)去看,聽等等,那法塵就變成色法。
- 文:編輯部出處:350期2019年12月
從佛法看故事 豈非同院
多少人,在生長過程中,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流轉於聽任或埋怨的迷惑裡,而忘了或說不敢面對現實,那已經擁有的許多歷程,頗富經驗價值的際遇
- 文:編輯部出處:350期2019年12月
徵文廣場 登山客與山神
你說,人類以為這裡有什麼?
空無一物啊!人能從這裡帶走何物?兩手空空啊!
- 文:編輯部出處:349期2019年11月
從佛法看故事 釣魚記
所謂懂得道理好修行,知道方法好用功。掌握了,便得心應手,事半功倍;違背了,則捉襟見肘,事倍功半。
- 文:編輯部出處:349期2019年11月
老師父與母親的對話
「如果能出家,透過佛法的長期熏習,就有修養成為人天的老師,以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加上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養,就可以普度眾生,利益眾生。」
- 文:編輯部出處:349期2019年11月
樂透之後
利字當頭,因而將隱藏在內心深處,那個赤裸裸的「我」,激化並釋放出能量。
- 文:編輯部出處:348期2019年10月
從佛法看故事 奶奶屬牛
《法句經故事集》中的愛欲品謂:智者明白這些貪欲(指對珠寶、裝飾、兒女、妻子的貪愛)是堅固強大的束縛,它們雖然外表看似鬆弛,實際上難以解脫。智者斷除這些貪欲,不再貪愛,而出離世間出家修行。
- 文:編輯部出處:348期2019年10月
參加青年食尚學佛營心得(二)
仔細接收身體帶給你的感受,而非只是為了喝茶解渴而囫圇吞下,這便是時時觀照自我。感受當下的同時,才能享受當下,進而推己及人,以同理心、慈悲心來待人接物。
- 文:編輯部出處:348期2019年10月
尋道的人
野馬野性不再
他不再是個「尋道的人」
他又踏上旅途
超越了七大洲
- 文:編輯部出處:348期2019年10月
「心之路」聽講隨想筆記系列(一)
「搭一座橋,放一潭水,舟航只是點綴。豎一張幡,設壇舖座,卻不許有人影。」(請參閱 白雲老禪師著作《心之路》第112頁,佛印版。)
- 文:編輯部出處:348期2019年10月
聖潔的靈
俗心垢膩
濃愁成捲
養性得早
念繫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