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342期2019年4月
從佛法看故事 權貴辨鼎
所以一個具有智慧的人,凡所有言行,無不小心謹慎;何況是一個學佛的行者,在修養的重點上,是講求廣結善緣,並且以慈悲為懷,普及眾生的饒益功德
- 文:編輯部出處:342期2019年4月
也談〔斷捨離〕
斷:是意念的決定;
捨:是實際的行動;
離:是完成的結果。
- 文:編輯部出處:342期2019年4月
人之初
佛經說:唯有人類才有機會聽聞佛法,利用身體力行佛法,才能轉識成智、復現佛性之光
- 文:編輯部出處:342期2019年4月
清淨的心
塵緣是境
沾染不了
清淨的性
- 文:編輯部出處: 341期2019年3月
從佛法看故事 烏鵌同啄
常有許多的不稱心、不如意,所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為什麼?只因智慧不夠,有的明明知道,居然做不到而無可奈何
- 文:編輯部出處: 341期2019年3月
緬甸佛國金塔之旅
大夥兒誦到彌陀經時,天空即揚起綿延天際的無限夕陽,將整座山打得金黃,猶如阿彌陀佛的金色世界,金光熠熠。所有的人都被這麼一幕給震懾住了!
- 文:編輯部出處: 341期2019年3月
參學心得
大懺悔文只是一種儀軌,照著這儀軌作,於行懺悔的過程中,可以減少妄想雜念。懺悔的重點在檢討、悔改、認識自己、修養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
- 文:編輯部出處:340期2019年1、2月
從佛法看故事 騎馬乘舟
佛法是在現實生活中顯現的,而不是到廟堂裡或法會裡或經典裡去找,經典中有句「平常心即是道」,也就是在平常現實生活中的起心動念,不管是世間、專業,或普遍性的,都有道的存在,問題在於能不能把握?
- 文:編輯部出處:340期2019年1、2月
徵文廣場 清淨的心
塵緣是境 沾染不了 清淨的性
抬不動 累世業因
- 文:編輯部出處:340期2019年1、2月
徵文廣場 把握幸福
《雜寶藏經》〈七種施因緣〉記載的七種布施—顏施:用微笑與別人相處;言施: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讚的話、溫柔的話;心施:敞開心扉,誠懇待人…
- 文:編輯部出處:339期2018年12月
從佛法看故事 食菌得仙
剛好佛陀聽到他們的談話,就教誡說:「你們都沒說出苦的真諦,只是一種從習氣中帶來的偏見。你們之中有的是婬鴿轉世,就以欲念為苦...。然世間最大的苦,莫過於有身體。」
- 文:編輯部出處:338期2018年11月
從佛法看故事 孔雀愛尾
所以走在菩提大道上的學佛者,欲完成究竟覺悟,必須具備無數的業感突破,直到業識中完全清淨,進入至正等覺的境界,才算是突破的歷程有了明確的功德
- 文:編輯部出處:338期2018年11月
徒
掬一把黃土,撒向洪流海
入世出世 不來不去
給自己!
- 文:編輯部出處:337期2018年10月
從佛法看故事 覓床足
這好比一個中了毒箭的人,不好好讓醫生為他診治,卻傲慢地對醫生說:『先不要給我治療,除非你能解答這幾個問題:傷害我的人是誰?身材怎樣?是何出身?他用的弓是什麼做的?弦又是什麼做的?
- 文:編輯部出處:337期2018年10月
湛然
師!行已遠!
譜!離得有點難誦?
- 文:編輯部出處:336期2018年9月
從佛法看故事 氈帽當扇
身口意是修行的主體工具,也是主宰造作的行為者,而人身難得,千萬不要陷入在是非、對錯、善惡、美醜、優劣等相對地分別裡
- 文:編輯部出處:336期2018年9月
在有限的生命裡,把握每一個當下
在老和尚著作裡、文章中、影像裡,他常常提醒學佛者要能「把握當下」,把握學佛的每一個當下,那個當下就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裡
- 文:編輯部出處:335期2018年8月
從佛法看故事 修屋漏
迂公撿起羊皮襖後,非常高興,從此就天天想著羊皮襖,每天都要很晚才回家,看到家門安然無事,就皺著眉頭嘆道: 「為甚麼沒有賊呀!」
- 文:編輯部出處:335期2018年8月
考試有感
人生的每個階段也像考試一樣,隨時得接受測驗,當下能做的,就是平心靜氣的面對彼此差異相的事實。
- 文:編輯部出處:335期2018年8月
菩提寺拜金剛經塔記聞
參觀金剛經塔,知道拜經是一種苦行的體驗。如拜經規約中說, “拜經期間,過午不食,夜不倒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