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文廣場

    莫為緣境轉

  • 文:編輯部出處:347期2019年9月
  • 「厭世卻又不能真的去死,厭世卻又必須辛勞地繼續活著,厭世卻仍為了信仰的價值而努力……在種種的大憂愁背後,提煉出來的是一顆真正寬容的慈悲心。一個積極入世的人,若沒有帶著這種厭世的慈悲心,那就會變得很可怕。」

    從佛法看故事 鼈渡橋

  • 文:編輯部出處:346期2019年8月
  • 佛陀告誡比丘,就是因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生變化,所以應隨時隨地,以恰當的方法,調適內心。彌醯比丘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道理方法後,就證得初果。

    從佛法看故事 亡賴附鬼

  • 文:編輯部出處:345期2019年7月
  • 有的福樂安享,逐漸孤傲,甚至作威作勢,氣象盡在財勢之上,行為多屬損人利己;因此時久包禍,待到福盡了,苦報隨之降臨;同時,以前的歡樂自然消失,甚至反求於他時,所得盡是冷漠與卑棄,及嘲笑和諷謔的回歸。

    從佛法看故事 趙人患鼠

  • 文:編輯部出處:343期2019年5月
  • 佛陀從祇樹給孤獨園透過神通,明白她的修行情況,就放光開示她:「即使長命百歲,但若不修習,奉行佛法,則生命毫無意義。」後來,她一心專注,如法奉行佛法的教誨,而證得阿羅漢。

    緬甸佛國金塔之旅

  • 文:編輯部出處: 341期2019年3月
  • 大夥兒誦到彌陀經時,天空即揚起綿延天際的無限夕陽,將整座山打得金黃,猶如阿彌陀佛的金色世界,金光熠熠。所有的人都被這麼一幕給震懾住了!

    參學心得

  • 文:編輯部出處: 341期2019年3月
  • 大懺悔文只是一種儀軌,照著這儀軌作,於行懺悔的過程中,可以減少妄想雜念。懺悔的重點在檢討、悔改、認識自己、修養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