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285期2014年1、2月刊
大智度論中的禪波羅蜜(上)
《大智度論》是詮釋九十品《小品般若》的論典,共一百卷,為西天第十四代祖師龍樹菩薩所造。
- 文:編輯部出處:285期2014年1、2月刊
慈悲/靜淨
航行者謂:「拔其苦與其樂,不傷害別人,自己亦不受傷害,
- 文:編輯部出處:285期2014年1、2月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傳略》說她是妙莊王的第三女兒,名叫妙善,莊王很疼愛這個女兒,要為她選個好夫婿,她堅絕反對,執意要出家為尼
- 文:編輯部出處:285期2014年1、2月刊
參禪人在天涯
撿拾這則禪公案來思索,是因為這次菩提寺的禪修營,智湛法師在「靜坐、經行與跑香」第一堂課便拋出「麻三斤」給大家參。
- 文:編輯部出處:286期2014年3月刊
經塔內想經有感片段之(二)
界與微塵,原本總體,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如一切眾生之妄念,若有所得,即非一合相,若無所得,是名一合相。
- 文:編輯部出處:286期2014年3月刊
佛心/空
唯願『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作對了是應該的,作錯了趕緊懺悔!』誓願行
- 文:編輯部出處:286期2014年3月刊
大智度論中的禪波羅蜜(下)
禪定有二種,有漏和無漏。有漏是凡夫所行,如上八定所說。若有漏定,都是依欣慕上地欲,而離下地欲。
- 文:編輯部出處:286期2014年3月刊
南方的一盞燈燭---久嚮(響)龍潭
聞名不如見面,見面不如聞名,雖然救得鼻孔,爭奈瞎卻眼睛。
- 文:編輯部出處:287期2014年4月刊
割愛辭親.出家修道
經典中才會說:「由愛而生欲,因欲而受生。」又說:「但為欲故,關在癡獄,莫之能出。」
- 文:編輯部出處:287期2014年4月刊
我的「私房錢」供養大家「參」
我每天至拜庭面對老和尚的法語「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橫批「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直會頓起「疑」生。
- 文:編輯部出處:287期2014年4月刊
採訪若幻法師-應當勤求真善知識
佛家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 學佛以來, 學了些道理方法, 知道了: 我們面對問題, 也不必都用世俗法處理, 要練習用佛法處裡看看。
- 文:編輯部出處:287期2014年4月刊
因何欲見夫人芳蹤
在禪公案「雲門乾屎橛」中,僧人問「什麼是佛」,雲門答「乾屎橛」,反差竟如此大
- 文:編輯部出處:288期2014年5月刊
心路歷程
偶而與甲乙兩位師兄「飯後茶話」論當年。為那不敢面對「自我」而上演「逃『王』記」的幼稚行動屢屢捧腹大笑不已。
- 文:編輯部出處:288期2014年5月刊
覆獄中受刑人書───略說戒定慧,兼勉勵向善、學佛修行
過去世,我們未必有學佛,來生也不能把握。今生雖然受了點苦,但卻有幸能因此親近三寶,聽聞佛法,莫非是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不捨一切受苦眾生的宏願。
- 文:編輯部出處:288期2014年5月刊
試說行菩薩道
釋迦牟尼佛基於過去一些因緣,才提出極樂世界,如果你不願意承受承娑婆世界的苦,喜歡逃離的話,有此方法可以到達極樂世界去
- 文:編輯部出處:288期2014年5月刊
一簾禪夢
「認真修學的人,無論時地都在觀察事理的變化和作用,從觀察的過程中,發現什麼是與道相應的,與生死有關連的。
- 文:編輯部出處:288期2014年5月刊
食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食的文化是人類重要的生活內涵。
- 文:編輯部出處:289期2014年6月刊
七聖財
戒者,是防非止惡的意思。師父雲老禪師說:「有犯的機會,能做到不犯,就是戒。」更簡單的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是戒。
- 文:編輯部出處:289期2014年6月刊
百歲獻供
自921地牛翻身之後,師父您老人家,總是念茲在茲的「古嚴禪寺」大殿改建乙事。
- 文:編輯部出處:289期2014年6月刊
試說碧巖錄集第十二則鏡清啐啄
菩提大道是直達了生脫死與道相應,不顧橫生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