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268期2012年7月刊
一與無量的聯想──禮拜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有感
大多數的人都相信說能學佛修行,甚至出家,應該善根很深厚,惡業相對的也比較少才對。我也這麼以為,而且檢討自己這一生,雖然小過不斷,大惡還好沒犯,可以不必懺悔業障。
- 文:編輯部出處:268期2012年7月刊
夜婆、天空的舞者、月桃葉
住在雲林虎尾的朋友給了我一封email:
「昨天清晨三、四點時被牆壁的碰撞聲吵醒了過來,原來是一隻迷航的蝙蝠,如何將牠趕出去呢?好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文:編輯部出處:265期2012年3月刊
來不及說出口的話
在台灣南部,一個偏僻村落的鄭家,父母生了四個孩子,文雄是老么,上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姊姊。
- 文:編輯部出處:264期 2012年1-2月合刊
返照
返照,又名觀照、內視,白話叫做冷靜、客觀的思考、檢視,或者說是深入的認識、檢討與反省。
- 文:編輯部出處:220期 2007年 11月刊
不怕無廟 只怕無道(下)
有人喜歡清淨,討厭僧團的嘈雜,及人與事的種種問題,因此選擇住山或獨住精舍,據說台灣精舍有兩萬多間。
- 文:編輯部出處:220期 2007年 11月刊
鏡頭悟語
我出家前的工作經歷猶如幻夢一樣,從美工到廣告設計,乃至企劃、剪接、導演與節目製播,像一幅幅拼貼,自有千般滋味,但是這段故事我得從頭談起...。
- 文:編輯部出處:219期 2007年 10月刊
不怕無廟 只怕無道(上)
「不怕無廟,只怕無道」,這句話是晚近在台灣成就肉身菩薩的清嚴法師所提出來的。
- 文:編輯部出處:219期 2007年 10月刊
是苦行嗎?
師父曾經說:「苦行是助緣,如果意念只是到田裡種田,雨淋太陽晒,那是苦,是農夫,不是學佛修行。」
- 文:編輯部出處:218期2007年 9月刊
愛情這條路
古今中外,太多歌頌愛情的詩詞文章,愛情真的那麼幸福快樂嗎?
- 文:編輯部出處:218期2007年 9月刊
鵝出瓶否
二十四歲以前,我一直住在台北,七十四年農曆正月初八那天,我正式揮手跟台北說「再見」。
- 文:編輯部出處:217期2007年 8月刊
談從業中顯道
「業」是造作的行為,行為完成後,得到善、惡、無記三種差別結果;善報感生天人,惡報墜墮三途。無記是一種善惡難辨的業,果報還是不出六道輪迴。
- 文:編輯部出處:216期 2007年 7月刊
住下來
去寺裡共修, 超愛到大殿前大樹下的石桌石椅那邊坐坐, 近看彌勒菩薩慈顏常笑, 遠看大殿屋頂上的觀音菩薩平靜莊嚴。
- 文:編輯部出處:216期 2007年 7月刊
談無常(上)
所謂無常,就是「不一定有常」。或者說「不是一個肯定的常」。講白話,叫做「這種常態,究竟能維持多久,不一定」。觀者,依無常做深入的認識,遠離計較執著,而從當中得到法的利益。
- 文:編輯部出處:216期 2007年 7月刊
談無常(下)
姓名無常、身世無常者。隨著民主化的進步,戶政法規也更便民,以前是一個姓名用到底,最多是多了一個綽號或乳名;現在,覺得姓名不雅,或字劃不吉利,去改個名字已是司空見慣了。
- 文:編輯部出處:215期 2007年 6月刊
出坡的新發現
前一陣子,師父常常說:「山上(天岳山)那些比丘,都是大少爺,既不種山,也不出坡……」
- 文:編輯部出處:214期 2007年 5月刊
讀「般若學疏義」之「十想真如」世間不可樂想的感觸
打從去美國探望兒子媳婦回來,趙伯伯就吵著要登報和兒子脫離父子關係,並且將剪報寄上以為憑據。
- 文:編輯部出處:213期 2007年 4月刊
【養心齋】我看「最後才知道-禪那末後句」之十四[「求人不如求己」的感想(上)
『問:「船毀物流散,浮沉大海時如何?」
- 文:編輯部出處:213期 2007年 4月刊
【養心齋】我看「最後才知道-禪那末後句」之十四「求人不如求己」的感想(下)
佛陀介紹經典,有略有繁,由淺而深。
- 文:編輯部出處:212期 2007年 3月刊
發揮生命的價值
記得當兵時,有一天,營長大發雷霆的把廚房的班長抓去關禁閉一個月,原因是:「當兵已經夠苦了,還一大早就讓我吃苦瓜!」
- 文:編輯部出處:211期 2007年 1.2月刊
【養心齋】讀「最後才知道-禪那末後句」之五「毋忘本來」有感(下)
提到安住僧團,那真是未言先哽咽,未語淚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