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篇

    有關靜坐的提問:

  • 文:編輯部出處:290期2014年7月刊
  • 守住觸碰鼻尖的感覺是使意念儘量不要游走,以便發現自己意念的存在-動與靜的狀態,所以著重在當下的發現與察覺;不見了就重來,就是再觸之、再感覺。

    解惑

  • 文:若知出處:292期2014年9月刊
  • 佛陀傳禪法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可見禪與教最大的區別,禪旨在悟,教旨在修;然而莫忘:頓悟來自漸修。

    解惑

  • 文:若知出處:293期2014年10月刊
  • 色法完成時,心法同時形成,此謂之心色相應;心法的內涵即五蘊,五蘊作用完成,即心即我

    解惑

  • 文:若知出處:294期2014年11月刊
  • 問:
    (1)請教師父何謂“三世二重”的因果關係?
    答:佛陀以智慧教我們認識生命:
    我們生存的器世間有時、空之異,對時間的看法是有過去、現在、未來(前際、中際、後際)三時段,每個當下是現在,現在之下一秒是未來,現在之前一秒是過去;以長時段言則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解惑

  • 文:若知出處:296期2015年1月刊
  • 研讀《金剛經》,必須了解《金剛經》是一部大乘經典,佛陀在這部經中所教的是菩薩修行法。

    解惑

  • 文:若知出處:297期2015年2、3月合刊
  • 欲界有六天,天道三十三天即第二天忉利天,忉利天中央有座須彌山,四面各有八天,中央須彌山頂第三十三天為帝釋(民間俗稱之玉皇大帝)所居

    解惑

  • 文:若知出處:298期2015年4月
  • 世俗有句話說:「讀書可以改變氣質」,可見明理熏習轉心是改變自己的關鍵;而對一個真正想改變自己的佛弟子來說

    解惑

  • 文:若知出處:299期2015年5月
  • 通常初學佛者 以為佛法和世間法是兩回事,其實佛法不離世間覺 學佛是學覺悟 要覺悟必須培養智慧。
    智慧從何而來? 必須熏習並建立正確的知識經驗
    老禪師有言:佛法是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並能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


    解惑

  • 文:若知出處:300期2015年6月
  • 問:.不倒單是一種苦行嗎 ?為何要行不倒單呢? 在家居士如何行不倒單? 需要有人指導或注恴的地方嗎?

    解惑

  • 文:若知出處:302期2015年8月
  • 末學心想道場不是十方的嗎?為何我誠心想修持而不讓我在內打坐讀經,末學自認入山門均合規矩,但不知該寺為何拒人於千里,末學想知道佛寺大殿的規矩是否因各家寺院不同而有所差異?

    解惑

  • 文:若知出處:303期2015年9月
  • 我想請身為一個學佛的行者應如何建立起一個健康的內心世界?
    其次,應該如何去分析認識實相的真實面目? 要如何徹底的把實相搞清楚明白?


    解 惑

  • 文:若知出處:305期2015年11月
  • 問:師傅您好!弟子有以下兩個問題想請示師傅:

    1: 梁武帝當年抄寫佛經,蓋無數佛寺,為何達摩祖師說無有功德? 畢竟也可以利益很多的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