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若知出處:373期2022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禪門中的密意
我們看,見性的人當如此──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雲在天空水在瓶………,
雖如此的平實而自然,然而「密」就在其中。
- 文:潛出處:373期2022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觀念十境
「念」於學佛行者而言,在「念念」相續之時,如何把握與維護;依所起之心念,後念相續前念的中間,能夠一念專注於一心,使其不致散亂,即在「念處」的功效,是否具有「道力」的修養德行?
- 文:若知出處:372期2021年12月
雲語書摘 正信心行--兼談神通不敵業力
雲公上人特別強調正信的重要,一般學佛,是依信、解、行、證的內涵,有道理、有方法,常說:「懂得道理好修行」
- 文:潛出處:372期2021年12月
雲語書摘 觀行先要止
像雞與蛋的關係是一種「法」的現象,猶如種子與果實的關係;千萬不要在彼此之間尋找其最初是什麼?因為「法」的最初與最後,只是一種因的組合,果的顯現。
- 文:潛出處:370期2021年10月
雲語書摘 戒定慧之要義
唯有三學具足,才能從有缺失的平凡人,透過佛法的修學,而至無漏賢聖,以至正等覺
- 文:潛出處:369期2021年09月
雲語書摘 具足梵行
修行全在心念的磨鍊,唯有從心念處著手,方能調理自我的言語和行為
- 文:潛出處:368期2021年08月
雲語書摘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人世間什麼最難行呢?即身、口、意行為的不造惡。
人世間什麼最難忍呢?即五欲、八風,皆能清淨不染著。
- 文:潛出處:367期2021年07月
雲語書摘 波羅蜜行
從生到死,究竟而入涅槃的彼岸,是一個理想,而要抵達理想必須要有方法,有所謂的六波羅蜜法、十波羅蜜法、九十波羅蜜法,以至到達無量波羅蜜法。
- 文:潛出處:366期2021年06月
雲語書摘 心生即種種法生
「因緣生法,不捨因果,心是諸行之主。
因緣違背,因果罔然,心是分別之王。
生法求滅,究竟因果,心是造作之主。
因緣離散,因果難顯,心是取捨之王。」
- 文:潛出處:365期2021年05月
雲語書摘 善心不是慈悲
但是獻上一份心意時;所包含的是虔誠與尊敬?亦或是拔苦與樂?或只是一份憐憫,乃至求功德之心?
- 文:編輯部出處:364期2021年04月
雲語書摘 願我千佛常興
和樂氣存於心
念起了無怨尤
雲公色體雖滅
諄諄言猶在耳
- 文:編輯部出處:364期2021年04月
雲語書摘 五百世野狐身
所謂謗佛、謗法並不是一個說法的人在說佛法不好,而是身為佛弟子在介紹佛法時,把佛法弄錯了,這是不容許的。
- 文:若知出處:362期2021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四念處的觀法與行修
靜坐之後,如何照顧自己的思想意念?如何能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可以從《四念處》下手。
- 文:潛出處:362期2021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人性與佛性
然而佛性的的顯現,在於培養智慧的修學中,去面對現實的是非,能明辨是非,但不參于是非;於美醜的分別,是認識美醜,卻不為美醜生起喜厭之心。
- 文:潛出處:361期2020年12月
雲語書摘 重業輕報
佛陀知道此事後,就放光勸誡他:「你以前離開欲望的世間生活,加入了修行的生活,卻又染上所有的束縛。如今要令內心清淨,必須連根拔起欲望的根!」
- 文:潛出處:360期2020年11月
雲語書摘 身口意的調適
不妄語,交往互信。
不兩舌,無有是非。
不惡口,彼此無怨。
不綺語,是善知識。
- 文:若知出處:360期2020年11月
雲語書摘 經典摘要
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恒不捨離。
- 文:若知出處:359期2020年10月
雲語書摘 讀《禪行者之旅》開卷有益
奉行二時頭陀並安居。
棒喝下認取正法眼藏。
過午不食,夜不倒單。
瓶缽衲衣不蓄懡羅物。
- 文:潛出處:359期2020年10月
雲語書摘 依法不依人
那法性在哪裡?是依佛陀的教法,經過個己實際的修養,在現實生活中能體驗、發現到,甚至能證得到的境界,有了這種修養條件的,就是法性。
- 文:若知出處:358期2020年9月
雲語書摘 讀《禪行者之歌》的緣起與序幕
問:如何分別?
答:空性即體
光亮即用
雲雨即相
陰晴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