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雲語書摘 禪,覺觀的條件

  • 文:若知出處: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 靜慮進入到某一程度時,會產生各類現象,有的見光、有的聞聲、有的見影,都以為自己修持有功,佛菩薩來給自己灌頂了;此屬有所得之心,基本上意念是不清淨的,也與《般若經》究竟空義的旨趣相違。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二)

  • 文:若知出處:381期2022年10月
  • 以菩薩法的戒律來說,比方《梵網經》提到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所謂十重除了基本的五戒之外,還有不得說四眾過戒、自贊毀他戒、慳惜加毀戒、瞋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等可以看到大乘佛法的精神和中心思想所在。

    雲語書摘 佛光普照

  • 文:出處:380期2022年9月
  • 《泥沙集》〈佛菩薩的光圜〉謂:
    「身光,依法身不捨色身而為本體,唯表本體經修養而具足德相者,故說名為法身,其內涵以圓滿清淨突顯莊嚴風範為標的。

    雲語書摘 何謂禪修?

  • 文:若知出處:378期2022年7月
  • 從修行的先決條件“棄惡”開始,說明本體的重要;修行
    方法是“思惟修”,說明了其“用”的性質;“靜慮”雖也是種方
    法,但以其呈現「外靜內動」的現象來說,就是一種“相”;而“功德叢林”呢?正是「禪修」完成的結果──也就是「境」

    雲語書摘 有漏無漏法

  • 文:出處:378期2022年7月
  • 圓滿的顯現,來自缺失不斷的調理、改善、突破、化解,以至究竟清淨,無有污染之境。唯有「解脫」已是多餘時,才是真正的圓滿,也就是佛、菩薩的圓滿境界。

    雲語書摘 種性之行的認識

  • 文:出處:376期2022年5月
  • 種性之行是談菩薩行道,必須具備不同種性,建立不同的作為;例如要行善業,立宏願,學法門,成無上道,亦如四弘願的踐履,例如願度眾生,願斷煩惱,願修法門,願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