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冷月出處: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讀《休庵詩詞》
空寂!潔白世界!
你我可曾擁有?
欲尋般若,且從眼前的紛擾中下手---抓住每個剎那。
但,別忘了得先擁有那份空寂。
- 文:若知出處: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禪,覺觀的條件
靜慮進入到某一程度時,會產生各類現象,有的見光、有的聞聲、有的見影,都以為自己修持有功,佛菩薩來給自己灌頂了;此屬有所得之心,基本上意念是不清淨的,也與《般若經》究竟空義的旨趣相違。
- 文:潛出處: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雲語書摘 慧命與生命
把握時間,利用空間,是珍惜「慧命」最好的方法;同時,也是發揮「生命」價值最可靠的行為。
- 文:潛出處:383期2022年12月
雲語書摘 真如的認識
依《解深密經》卷三所舉七種真如,則概括了諸經論中所說要義.
- 文:若知出處:383期2022年12月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四)
第二部是《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本經收藏於《龍藏》中,是部不可思議的經典,得閱者要有莫大的因緣,佛陀特令羅睺羅受持守護。末世能受持者,亦為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 文:潛出處:382期2022年11月
雲語書摘 入佛之道
基於佛陀以智慧而行道,而步入覺悟的境地;因此,有「先起信而後入道」或「先入道而後起信」的不同。
- 文:若知出處:382期2022年11月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三)
彼佛滅後,有諸比丘於山澤中修行佛法,具阿練若十二頭陀,堅持禁戒如人護眼;因是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 文:冷月出處:382期2022年11月
雲語書摘 讀「休庵詩詞」
有人說:
最飽滿豐碩的稻穗,總是最貼近地面。
重點不是屹立或柔和,而是其中一連串的「為什麼」?
- 文:若知出處:381期2022年10月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二)
以菩薩法的戒律來說,比方《梵網經》提到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所謂十重除了基本的五戒之外,還有不得說四眾過戒、自贊毀他戒、慳惜加毀戒、瞋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等可以看到大乘佛法的精神和中心思想所在。
- 文:潛出處:381期2022年10月
雲語書摘 業力、道力、願力
甚至於對方不能遏止時,不妨心生歡喜,語言謙恭,自認錯了,請求原諒,坦然的承受下來;如此,可以「諸業隨緣了,不再造新殃」。
- 文:若知出處:380期2022年9月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一)
佛門清淨,本無事僧,後因有越逾失當者,佛乃制戒;戒,梵名尸羅,有防非止惡之作用,亦有清涼的意涵,免為三業炎火所焚燒。
- 文:潛出處:380期2022年9月
雲語書摘 佛光普照
《泥沙集》〈佛菩薩的光圜〉謂:
「身光,依法身不捨色身而為本體,唯表本體經修養而具足德相者,故說名為法身,其內涵以圓滿清淨突顯莊嚴風範為標的。
- 文:若知出處:379期2022年8月
雲語書摘 安忍而住於道說
人們常說「看開點、看淡些」,這些話任誰都會說,但事情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真能做到,那才是真正達到「無生」的境界
- 文:潛出處:379期2022年8月
雲語書摘 佛法中依心態而說六道
以惡口詛咒,兩舌是非,妄言陰詐,綺語誘惑而造成嚴重傷害者,當受大苦極刑之罪
- 文:若知出處:378期2022年7月
雲語書摘 何謂禪修?
從修行的先決條件“棄惡”開始,說明本體的重要;修行
方法是“思惟修”,說明了其“用”的性質;“靜慮”雖也是種方
法,但以其呈現「外靜內動」的現象來說,就是一種“相”;而“功德叢林”呢?正是「禪修」完成的結果──也就是「境」
- 文:潛出處:378期2022年7月
雲語書摘 有漏無漏法
圓滿的顯現,來自缺失不斷的調理、改善、突破、化解,以至究竟清淨,無有污染之境。唯有「解脫」已是多餘時,才是真正的圓滿,也就是佛、菩薩的圓滿境界。
- 文:若知出處:377期2022年6月
雲語書摘 再談〈五蘊的調理〉
《文殊佛刹經》云:謙下獲四種功德:1.遠離惡趣,不受駝驢牛馬諸傍生身。2.不被輕毀。3.惡友怨敵不能凌突。4.常為人天恭敬。
- 文:潛出處:377期2022年6月
雲語書摘 學佛行者的障礙
這二十種難行,總歸起來,全因為有個「我」,受制於「色蘊」所起,而「受、想」的作用,以至不能解脫自在。
- 文:若知出處:376期2022年5月
雲語書摘 建立大乘觀行正確之知見
《心地觀經》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
- 文:潛出處:376期2022年5月
雲語書摘 種性之行的認識
種性之行是談菩薩行道,必須具備不同種性,建立不同的作為;例如要行善業,立宏願,學法門,成無上道,亦如四弘願的踐履,例如願度眾生,願斷煩惱,願修法門,願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