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雲語書摘 鈍利十使

  • 文:出處:387期2023年05月
  • 使的含義,謂驅役心身失去輕安,由於欲而愛則成使力,乃導引煩惱的源頭,而根本煩惱的生起,則源於五鈍使和五利使的迷惑,鈍與利乃止於差別之相,但總不外為「欲」所使,隨逐繫縛,在三界六道中流轉不已。

    雲語書摘 熏習的法要

  • 文:出處:386期2023年04月
  • 事實上,眾生一些習氣來自五官的熏染,如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嚐、身體觸等來確定一切。由此可以發現眼、耳、鼻、舌、身所產生的作用,引發的意識,這是本體的認識,這本體的認識,就是說明熏習的道理。

    雲語書摘 心生法生

  • 文:出處:385期2023年03月
  • 心念處,於法偏邪,欺誑眾生,無非為了一個貪字,也由於貪而無厭足,盡行不善之法,以至為之牽引而淪墮地獄,飽受極酷的苦痛。所以,愛樂正法,能離苦得樂;不得正法,從苦還苦,基於苦因來自業感,因報而再造作,故苦上加苦。

    雲語書摘 禪,覺觀的條件

  • 文:若知出處:384期2023年1、2月合刊
  • 靜慮進入到某一程度時,會產生各類現象,有的見光、有的聞聲、有的見影,都以為自己修持有功,佛菩薩來給自己灌頂了;此屬有所得之心,基本上意念是不清淨的,也與《般若經》究竟空義的旨趣相違。

    雲語書摘 佛門清規認知(二)

  • 文:若知出處:381期2022年10月
  • 以菩薩法的戒律來說,比方《梵網經》提到的十重四十八輕戒,所謂十重除了基本的五戒之外,還有不得說四眾過戒、自贊毀他戒、慳惜加毀戒、瞋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等可以看到大乘佛法的精神和中心思想所在。

    雲語書摘 佛光普照

  • 文:出處:380期2022年9月
  • 《泥沙集》〈佛菩薩的光圜〉謂:
    「身光,依法身不捨色身而為本體,唯表本體經修養而具足德相者,故說名為法身,其內涵以圓滿清淨突顯莊嚴風範為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