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258期 2011年5月刊
行修五滴
第一滴:有人問,行腳全省一圈,有何心得,可否見告?
- 文:編輯部出處:259期 2011年6月刊
談方便
《千佛山雜誌》有一專欄〈衲衣下的足跡〉,提供穿衲衣,縫縫補補不起眼,檯面下不求聞達默默老實的出家眾,寫一些自以為是的小心得,亦算一敘個人學佛葛藤也可以吧!
- 文:編輯部出處:262期 2011年10月刊
想應多劫,未經懺悔 - 恭迎佛陀舍利感言
民國九十九年九月八日,千佛山菩提寺舉辦恭迎佛陀舍利暨安座法會。
- 文:編輯部出處:263期 2011年11-12月合刊
用珍惜感恩的心,充實自己,饒益他人
匆匆的又過了二年,再次收到你的來信。誠如你說的:「時間過得真快!」古人說:「朝如青絲暮成雪。」如今我也有同感了。
- 文:編輯部出處:266期2012年4月刊
旅行
名作家張曉風說:「旅行,就是把家往外搬。」能以四海為家,這種人最豁達。
- 文:編輯部出處:267期2012年5-6月合刊
帶刺的玫瑰花
那一年,小學的班長,發起畢業十五年的同學會,拜託大家全員到齊,給魏老師一個驚喜,也讓老師知道這些寶貝學生都很成材,不辜負恩師的教導。
- 文:編輯部出處:270期2012年9月刊
那遠遠的雨(下)
我坐在菩提寺照客室,看著人來人往。這天候,雨有一陣沒一陣的,有時還夾雜著風,傘兒不聽話,有時大辣辣開著花,驚呼之聲,如箭矢飛空而去,穿過雨幕。
- 文:編輯部出處:270期2012年9月刊
覆獄中函答三問
畢竟大乘佛教特別強調迴向,據先師上白下雲老禪師的解釋是:把既得的利益,去和別人分享,就叫做迴向。
- 文:編輯部出處:272期2012年11月刊
出走與走出
師諸弟子,若念於師;當報師恩,莫急出走
- 文:編輯部出處:272期2012年11月刊
溝通
我們人有的因為社會經驗太少、太單純;有的可能是習氣,常常講話都未經思考,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有時候傷害了別人還不知道或不以為意
- 文:編輯部出處:272期2012年11月刊
叢林生活---盡一份心 煮熟了就好
老和尚一直提醒的:『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維護自己的起心動念。』」
- 文:編輯部出處:272期2012年11月刊
照客甘苦談
一通電話還未接完,又來一通:「庫頭師!庫頭師!請接外線…..」
- 文:編輯部出處:272期2012年11月刊
葛藤的野宴
穿越四樓寮房兩旁的花圃,空氣中洋溢的芬多精芳香,總會讓肺葉暢快舒張。
- 文:編輯部出處:273期2012年12月刊
幻 患 喚
心外無法,法成於因緣空,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道之於小則讀,道之於中則行,道之於大則思。
- 文:編輯部出處:273期2012年12月刊
門裡門外
門是分隔內外的重要指標,門裡門外,判若兩人,門裡是自己人,門外是外人。
- 文:編輯部出處:273期2012年12月刊
不假寸繩
法者,非有亦非無,以因緣故,生諸法也──維摩經。
- 文:編輯部出處:271期2012年10月刊
石頭、鞭影
世間處處有石頭,自然界之萬物,一石一草,一花一木皆有靈氣,具審美價值。
- 文:編輯部出處:271期2012年10月刊
僧事日記一則
阿羅漢應供,就像是吃自己的東西,不虧欠別人。須陀洹應供,就好比吃自家父母的,雖理所當然,還必須心存感激。
- 文:編輯部出處:271期2012年10月刊
自性
金剛經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文:編輯部出處:274期2013年1-2月合刊
七里香
七里香又開花了。花開花謝,數不清,今年已是開第幾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