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375期2022年4月
衲衣下的足跡 斜槓的「僧」活
白雲老和尚曾說:「修行,就是修理自己。」這也是千佛山的家風之一。
- 文:編輯部出處:372期2021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 學習音樂之路
據了解寺院開辦烏克麗麗,是希望透過不同的課程接引更多的人認識寺院、走進寺院,增加彼此的互動,開啟另一道認識三寶的大門。我也是在這個因緣際會之下,重拾對音樂學習的熱忱,希望彌補那段不想回憶的過去。
- 文:編輯部出處:370期2021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 聽詹教授演講「換個思惟看問題」的迴響
「如果意念中是計較他人的得失而忘了自己吾日三省的檢討,那無異是在浪費精神,扼煞時間,行為著慢性的自殺。
- 文:編輯部出處:369期2021年09月
衲衣下的足跡 共修一得
如果這樣的道情能夠綿延不斷,如果這一份道心能夠恒久不變,念念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那麼我們靈山禮佛就有望了!
- 文:編輯部出處:369期2021年09月
衲衣下的跡 生命中的貴人
幫我治療的吳醫師轉述跟老和尚的對話,有一次問老和尚說:「師父您會針炙,怎麼不幫空揚師父針呢?」老和尚回:「業也是要了!」
- 文:編輯部出處:369期2021年09月
衲衣下的足跡 穿彩衣的他
丹霞禪師燒木佛有弦外之音,故莫在「是非」與「對錯」中爭論。同樣的,老萊子化父母暮年的「黑白」,為彩衣的「心靈青春」,視父母所需,對症下藥,這是他那時生命的時空之契機,不為物的表相所轉(彩衣),尚有轉於物的意境(娛親)。
- 文:編輯部出處:368期2021年08月
衲衣下的足跡 四坪於我
修行之所以將相不能為:那些已有的,是否願意放得開?到手該撒去的,能否甘願捨得下?
修行一生的努力,沾不上名,得不到利,只是為法忘軀,只是為道忘我,剩下的是寧靜的寂寞。
- 文:編輯部出處:366期2021年06月
人物採訪 師公接駕
「出家人是吃十方的,你是吃十一方,人家餵你,你還咬人?」
- 文:編輯部出處:366期2021年06月
衲衣下的足跡 沒有永遠的障礙
您問修行無聊嗎?我想…在這處臨濟法脈嫡系傳承下、生活處處是佛法的禪宗道場,「無聊」兩字,在千山佛地的腳下可以說是完全沾不上邊的。
- 文:編輯部出處:365期2021年05月
人物採訪 萬里水雲闊──從洄瀾出發
「無生法忍」是修行上一個重要的功課。如果自己一直扮演法官盯著別人,心中堆滿垃圾情緒,充滿偏見,就會失去冷靜的判斷,想想陰暗罩頂,多不值得!
- 文:編輯部出處:365期2021年05月
衲衣下的足跡 人間四月天
平時不妨熏修,好好的做止觀,在心情悅樂的時候,參「那個快樂的是誰?」在逆境時就參個「失意的是誰?」時時參、處處參,就像老禪師教我們參的「你真的吃飽了嗎?」從業顯道,又何必一定要參「喝酒的是誰?」
- 文:編輯部出處:364期2021年04月
衲衣下的足跡 古嚴禪寺──是古嚴,非古嚴,是名古嚴
「正法寶殿」是所有寺院中最獨特的稱呼,由此可見老和尚弘揚正法之心切。
- 文:編輯部出處:364期2021年04月
衲衣下的足跡 異國緣牽
聽說是因為在菲律賓出家修行大都會被家人找回去,所以,你有到台灣出家修行的念頭。是因緣和合,機緣成熟,你看到了老和尚的著作,也知道有千佛山女子佛學院,四十出頭的你,毅然決然,獨自遠度重洋,飄洋過海來到台灣。
- 文:編輯部出處:362期2021年1、2月合刊
人物採訪 卡農式的訪談 思路的綿延
好比一個目標,你叫它“妄想”還是“理想”?人常不知道怎樣轉換心念,也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娑婆眾生於「有」的世界,不斷在現象中執著、流轉,說要放捨,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
- 文:編輯部出處:362期2021年1、2月合刊
衲衣下的足跡 水月之說 ───法非法.影非影
「血型有盡,血緣無盡,探源尋流,仍舊耽在緣境裡。」也就是還有一條顯現價傎饒益,更寬廣的菩提大道,從事「思想的開拓,智慧的顯現」。
- 文:編輯部出處:361期2020年12月
行,大家一起行!
宗門有一句話「思量即乖」,「乖」就是背離,為什麼我們的思量會背離佛性,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因為思惟落入了善惡、好壞、美醜、富窮……的相對法(世俗)當中,才有生滅和垢淨
- 文:編輯部出處:361期2020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 雲起時
物相、法相如萬花筒,一切有為法,因“緣境”而現,由妄執而生,凡有取得心,有怨親意,分別計較,都是「住相執色」,最後難覓斤兩,難探究竟。
- 文:編輯部出處:361期2020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 做重複的事情
“修行辦道每一天就是在做重複的事情,只是人與事的不同,內容的不同,如果不能把握這個原則,就不是在學佛”
- 文:編輯部出處:361期2020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 曾經的抱怨
老和尚說:『不是吃苦,祇是體驗!』
沒有話可資抗議,走出暖室,來到這裡,原就是心甘情願的,誰也不曾勉強;
- 文:編輯部出處:360期2020年11月
昨日的風雨,今日的晨曦--不同的自己(下)
一時之間感慨溢湧──我們都認為自己好像在為道場、為師父做些什麼,其實到底是誰幫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