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331期2018年4月
衲衣下的足跡 禪修,常修
「禪修不是三天兩頭的活兒,修行也不止於這一輩子的事。」
- 文:編輯部出處:330期2018年2、3月
衲衣下的足跡 「處中得道」
修行就像一個彈琴的人,怎麼樣把琴絃調到恰到好處,因為琴絃調得太緊容易斷掉,調得太鬆又發不出正確的音來。
- 文:編輯部出處:329期2018年1月
我空怖滅
這章的重點就在「怖跟畏」,怖就是恐怖,畏就是畏懼。恐怖與畏懼源於人們內心的一種擔憂,因擔憂生起一個“我”的執著。執著什麼?就是自己的好惡,也就是自己的一份情感作用
- 文:編輯部出處:329期2018年1月
心得分享
如同上述的故事,做好事、存好心不一定就是饒益的結果,很多時候更是個己一廂情願的想法,亦或是骨子裡喜愛掌聲的包圍、享受奪目的光環才有所為
- 文:編輯部出處:328期2017年12月
欲的”十問”
禁欲是病,強求是病,放任是病;洽如其份是正常人,潔身自愛是修道人!
- 文:編輯部出處:324期2017年8月
問道宿命研討
宿命雖然難轉,但依於老和尚強調的:「願的力量可以克服很多的障礙。」
- 文:編輯部出處:322期2017年6月
我看佛法的四相
「善行、惡行總是離不開身、口、意的行為,當你面對別人,看不慣別人的行為表現時,是先返照自己還是先責備別人」
- 文:編輯部出處:322期2017年6月
佛亦耕作
因為農夫(代表一般眾生),只是解除短暫的飢渴痛苦,但世尊是為了眾生出離生死輪迴,而努力耕作大福田的人
- 文:編輯部出處:321期2017年5月
修行算術篇--1加1的「喻說」與「隨想」
瞧!「風雨夜歸人」,從風雨的迷惑到「夜歸」的休歇,一派安然,有了「道」的消息,也開啟日後她皈投老禪師門下的契機。
- 文:編輯部出處:319期2017年3月
夏日裡過海洋--------水舞
水舞一曲是以色列人慶祝尋獲水源,獲得身體及心靈上的能量補充
- 文:編輯部出處:318期2017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刀子的黃金印象
談自性就是談這些理諦,就因為人會透過行為影響他人,甚至這個世界,如果你用刀來做破壞性的事,那你就是不尊重物的自性
- 文:編輯部出處:317期2016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談樂
世人財大勢大,看其財與勢,真正發揮其作用的是他的幫手,幫他用錢使勢,而自己則是掛名空殼子,虛榮而已!
- 文:編輯部出處:317期2016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當一切正在發生
但台東大山大海的背後,人文意涵多樣,少不了有些令人動容的故事,盈漾著未知的諸多可能
- 文:編輯部出處:317期2016年12月
衲衣下的足跡--「結夏安居共修活動」拾慧
而「不起分別」之意並不是不去分別,而是譬如一件事情,分別之後會產生相對的「是」或「非」,要去探討「是」中有無「非」的成份,「非」中是否有「是」的成份
- 文:編輯部出處:315期2016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散文(一)人身難得
所以師能綜合就在當發心住故。這說明信佛學佛要有所提昇,就在這個「當下的發心,住不動搖也」
- 文:編輯部出處:315期2016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採訪若峰法師
以密法而言,希望密乘行人,從「發心、熏習、出離以至解脫」,各個并具資糧,亦即是修行菩提必須具備的條件,或謂菩提解脫之道次,入於涅槃果證必經之流程。
- 文:編輯部出處:314期2016年9月
平常心即是道--採訪若喬師
50歲之後,雙親走了,師父走了,面對“修行”我自問:「當下消得施主四事供養否?有幾分是自己作得了主的?」似乎不再有牽掛,可以伴清風明月走完下半生。
- 文:編輯部出處:313期2016年8月
有緣千里來相會--採訪若崇法師
那時有人問我:『有的人請假十幾年的,都不敢回來,妳還能回來安住?』
- 文:編輯部出處:312期2016年7月
是因 是緣 是自然
是老和尚看我們太安逸了,所以沒事就製造一些問題,讓我們能居安思危。可是為什麼偏是我,竟然叫我去後院捉一隻鵝來,師公說:『蓮一!快!快去後面抓一隻鵝來!』」
- 文:編輯部出處:311期2016年6月
如達師再見
當老人家點頭的時候,你不再說話,開始打包行李,義無反顧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