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304期2015年10月
龜山國小在哪裡
不知”會迷路;“知”的結果可能最後還是迷,因為意念不清晰,你的所知仍只是“自證”而已,未經過客觀的“證自證”。只有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日長月久知識經驗的累積,才能靈活反應。
- 文:編輯部出處:305期2015年11月
別惹鸚鵡
一天一位同學唱作俱佳的說:「唉喲!李老師妳也幫幫忙....我們還有其他科要讀呢!整天叫我們讀國文、國文....讀到最後簡直變成狗文了!」還學小狗叫了幾聲,大家一陣爆笑,“狗文”便成了大家紆解壓力的發洩語
- 文:編輯部出處:306期2015年12月
為了“了生死”
你也知道,老和尚一直都要我們在生活中修行,所以有時候也會給我們製造一些問題、委屈、誤會,讓我們在那邊起煩惱,發無名火。我也不例外,常常會被緣境轉得昏頭轉向,所以就有苦頭吃了。
- 文:編輯部出處:306期2015年12月
粗茶淡飯一聲磬
「人間事不瞭解的可以慢慢去瞭解與學習,不是凡事都推給神明!」有些生命的問題也要靠自己努力,否則只會在無明中任人擺佈,像個死結越繞越煩。人往往就是依賴,迷惑這些,不瞭解便去行,那就是迷信!動輒「擲筊」、「扶鸞」、「抽韱」、「托夢」
- 文:編輯部出處:316期2016年11月
衲衣下的足跡--是與非
“你們碰到事情在過不去的時候,不妨想想師父,這一生所遇到的問題,不是都走過來了嗎?”
- 文:編輯部出處:316期2016年11月
衲衣下的足跡--被蜜蜂叮螫後之隨想
本來渾沌有太初,你們在大自然中快樂著、歌唱著,因為我的冒失而分隔出“作者”與“受者”的 混亂,你是蜜蜂,我是我
- 文:編輯部出處:316期2016年11月
衲衣下的足跡--「當我們長大以後....」迴響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面對許多緣境的變化,這些緣境也是引發一個人改變的力量;是往好的方向改變呢?或是在不知不覺中走向陌路歧途,而與人生的正道相反了?
- 文:編輯部出處:320期2017年4月
小三的問題
行動派的張牙舞爪,逼得人妻節節敗退,一副鵲佔鴆巢的態勢,還大辣辣的說:「我們只是在不對的時間相遇而已!我們是認真的。」
- 文:編輯部出處:320期2017年4月
「蜘絲馬跡」有禪蹤
有法師問:「何謂四諦?」
義曰:「聖上一帝,三諦何在?」
又問:「如何是禪?」
義以手指空,法師無對。
- 文:編輯部出處:323期2017年7月
明月幾時有
“水、月、身、影”彷彿是每個人不同的人生經歷,必然會抓住一些飛鴻泥爪。如果不能離色離相,究竟法諦,就會在無明的立足點上,分別得失,思憶再三。
- 文:編輯部出處:326期2017年10月
106年結夏安居 之 學戒感想
古德言:「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做根由」,戒己律心,轉業為道,可以安頓身心矣!
- 文:編輯部出處:327期2017年11月
雲老禪師《佛說四十二章經》DVD研討有感
在當今現實生活中,常聽聞夫妻之間的風暴,簡值就是「刀山、油鍋、寒冰、銅鐵火柱.....」的寫照,無非是熱惱、撕裂、苦痛、不自由吧!
- 文:編輯部出處:363期2021年03月
人物採訪 溪水灣灣
什麼是看破呢?認得真,透得切,不生汙染。
什麼是放下呢?肯擔當,能面對,不起執著。
什麼是自在呢?不任性,不倔強,禪悅法喜。
- 文:編輯部出處:363期2021年03月
衲衣下的足跡 《家》- 導讀心得迴響
倘若正處於不知道如何著手去面對、去解決問題,不妨先放下那個強烈的“我”,懷著心平氣和的心來細嚼這一本書,字裡行間往往隱約地透露出曙光來。
- 文:編輯部出處:363期2021年03月
衲衣下的足跡 夢饜
這故事暗示:柴、米、油、鹽、醬、醋等都是日常生活所需,修行離不開生活,若離開了生活,便沒啥好修。